外科系

【大腸癌懶人包】腸癌專家解析:從症狀到治療一篇完整說明!

分享:

腹痛、排便習慣改變、大便帶血,是腸胃不適?還是潛藏更嚴重的問題?

隨著外食族變多、精緻飲食選擇也多,忙碌的你是否簡單解決而沒有做好均衡攝取營養呢!大腸癌與直腸癌近年在台灣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不少患者初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輕忽就驚見第二期、第三期。

本篇由長期投入腸癌臨床診療的陳周誠醫師,帶您從常見症狀、診斷到治療選擇,一步步深入了解大腸癌,掌握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關鍵。

大腸癌

便秘、便血、腹脹?大腸癌的4大徵兆別忽略!

排便相關的異常變化,往往是身體釋出的重要警訊,也可能是腸癌初期的徵兆。由於初期腸癌的症狀不明顯,因此請檢視是否有以下症狀與現象,務必提高警覺:

  • 排便型態異常變化:如突然出現便秘,或頻繁腹瀉,甚至兩者交替發生,排便次數增加卻總覺得排不乾淨。
  • 糞便外觀異常:若發現糞便中夾雜鮮紅色或暗紅色血絲,或糞便變得細長、顏色發黑,可能代表腸道內有出血情形。
  • 長期腹部不適:持續性腹脹、腹部悶痛或絞痛感,有時可能與腸道腫瘤逐漸阻塞有關,影響腸道蠕動與消化功能。
  • 體重無明顯原因驟降:未刻意減重的情況下出現明顯消瘦,可能與腸道腫瘤造成營養吸收障礙或代謝異常有關。

大腸癌症狀

誰是大腸癌的高危險群?

多數的癌症風險來自家族遺傳與疾病史,而腸癌更與飲食、生活、年紀等條件息息相關,不良的飲食和習慣都可能提高發生率。大腸癌的高危險群如下,建議定期做預防篩檢,以定期把關自身健康。

  1. 年齡超過50歲
  2. 有腸癌家族史
  3. 長期攝取高脂肪、低纖維食物
  4. 長期吸菸、酗酒
  5. 肥胖、缺乏運動
  6. 有發炎性腸道疾病史

大腸癌高危險群

腸癌該做哪些檢查?從簡單篩檢到完整診斷一次看

陳周誠醫師強調,許多罹患腸癌患者,初期都是從看似無害的小小腸道息肉開始,隨著時間轉變異常增生,因此定期追蹤檢查及時阻斷變化相當重要。 把握癌前病變的黃金時期,最基礎的是建議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目前政府補助50-74歲民眾可以免費檢查,如結果有異常,再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

為了提升檢查準確度與舒適度,本院已引進新一代高解析度大腸鏡——CF-EZ1500DL,畫質細緻、操控靈活,檢查過程更精確,可媲美醫學中心等級。同時,根據醫師專業判斷,還可搭配電腦斷層掃描(CT)、磁振造影(MRI)、正子斷層造影(PET/CT)、X光與CEA癌胚抗原檢測等方式,進行全面性評估。

大腸癌全套檢查方案-「護腸360精準防癌方案」

每個人的健康狀況與風險因子不同,腸道檢查也應該量身規劃,「護腸360精準防癌方案」大腸癌全套檢查計畫,由專業醫師評估個人年齡、生理條件與需求後,提供從基礎篩檢到進階影像檢查的一站式醫療服務。

大腸癌不同分期怎麼治療?醫師這樣建議

首先依據TNM系統的標準腸癌分期,醫師將綜合判斷腫瘤位置、侵犯程度、判定期別,客製化規劃最適切治療方式,本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的治療,以降低傷害、提高存活、避免增加患者負擔為原則目標。

大腸癌 分期

大腸癌治療以切除為主,手術該怎麼選擇?

從專業醫療角度來看,手術沒有絕對最好,只有選擇最適合的方式,陳周誠醫師說目前切除手術以微創與傳統並存,由於考量每位患者的狀態不同,各項條件因素綜合診斷後,建議採取開腹或小切口的腹腔鏡,終極目標都是精準切除腫瘤。

大腸癌手術後為什麼還要化療、放療?

陳周誠醫師表示,化療、放療可作為輔助治療法,因為部分患者的腫瘤並非單一或是尺寸或是形狀不完整,以致手術無法完全切除乾淨,經醫師診斷判定擬定治療方針,目標在於降低癌細胞復發與轉移的風險,會在術後追加化療或放療,亦或是手術前先做輔助治療,總體提升治癒效果。

什麼情況須追加輔助治療?

治療方式 適用情況
化學治療 第2期:如腫瘤穿透腸壁、淋巴管侵犯,建議術後輔助性化療。
第3期:已有淋巴結轉移者,幾乎都需化療。
第4期:轉移性大腸癌常需要化療控制病情。
放射治療 1. 術後經病理報告確認腫瘤侵犯較深、淋巴結轉移數目較多,或切除邊緣可能有癌細胞殘留等因素。
2. 無法手術切除的轉移性腫瘤,如骨轉移以放療侷限腫瘤生長。
3. 如復發或轉移(肝或肺),放射治療可治療局部復發或骨骼等特定部位轉移。
4. 在化學治療期間,每6次所做追蹤影像檢查時,由醫師判斷適合輔助安排短期放射治療的療程,進行數週加強治療效果。

 

確診大腸癌別擔心,選擇澄清大腸直腸外科精準治療

本院大腸直腸外科致力於提供全方位、整合式的大腸疾病治療服務,涵蓋門診評估、無痛內視鏡檢查、住院照護、腹腔鏡與達文西微創手術,以及串聯化療、標靶治療、術後追蹤與營養支持,打造完整「一站式」治療流程。

特別針對大腸癌患者,強調跨科整合治療與個別化照護,腸外科全主治醫師,全程親自規劃與執行,給予病患最具信賴的醫療品質。

此外,本院積極參與國健署大腸癌篩檢推廣計畫,推動「無痛大腸鏡+息肉切除」,結合CT電腦斷層檢查,協助病患早期發現病灶,及早介入、提升存活率。無論是初次篩檢、或已確診需進一步治療的病患,皆歡迎洽詢本院大腸直腸科團隊,讓最專業的醫療團隊為您量身打造健康守護方案。

大腸癌專業推薦:陳周誠主治醫師

陳周誠醫師為中台灣極具聲望的大腸直腸科醫學專家,累積超過30年臨床經驗,主刀腹腔鏡及大腸癌手術超過數千例,曾任台中榮總主治醫師、台灣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專長於大腸直腸癌、神經內分泌腫瘤、IBD發炎性腸道疾病等治療領域,並榮獲多項國際醫學會肯定。他曾遠赴英國聖馬克醫院、日本千葉東邦大學、向「Doctor X」原型金平教授學習,實力獲國內外專業高度認可。

本院團隊同步連結血液腫瘤科、放射腫瘤科、影像診斷科、營養科與癌症防治中心,透過多專科聯合討論(MDT),能為每位病患量身打造最合適的治療方案。不論是癌症初診、手術評估、化放療規劃或營養衛教,皆有完整支援系統與細緻分工,協助病友全程無縫接軌、安心抗癌。

大腸癌抗癌成功案例分享

一名61歲女性由他院轉至中港澄清醫院,主訴經肛門流血,經過大腸鏡及腹部電腦斷層檢查確認是直腸癌合併多發性的肝臟轉移,114年初接受直腸癌切除手術,病人於十天後順利出院。術中腫瘤呈現局部侵犯嚴重環狀七公分直徑的病灶,術後腫瘤的R A S 基因檢驗顯示為野生型。

陳周誠醫師採用抗表皮上皮標靶合併化學治療,每三週住院注射一次,至今患者血紅素由8.3提升至11.3,嗜中性球淋巴球比例由3.57降低至1.39,這意味本身的免疫功能提升,且癌症指數由515掉到202,屬於標靶治療中的良好部分反應。

陳周誠醫師表示,回顧2022年9月由台灣13家醫院中,14個大腸直腸外科及腫瘤科所匯集的資料顯示,689位的回溯性研究指出抗表皮上皮標靶及化學治療擁有14.8個月的無疾病惡化存活期,以及35.1個月的總體存活期。針對此類R A S基因野生型病人,並且轉移器官可切除的族群,其存活期更提升至54.9個月的中位數,直逼5年累積優越成效,陳醫師本人參與其中並代表參加歐洲內科腫瘤醫學會ESMO及發表論文。

總結,本院提供根除性手術整合基因型態,選擇適當的標靶治療,能有效把大腸直腸癌的預後拉拔得更好,幫助患者恢復更佳的生活品質。

媒體報導:案例分享|女子便後出血以為痔瘡 就醫檢查直腸癌移轉肝臟

Q1:大腸癌手術需要全身麻醉嗎?

原則上大腸癌手術皆採全身麻醉進行,無論是傳統開腹手術,或是微創腹腔鏡手術與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都需要病人進入全身麻醉狀態,以確保手術過程中無疼痛、肌肉完全放鬆,幫助醫師安全、精準操作。術前會由麻醉科醫師評估病人的健康狀況與麻醉風險,並在手術過程中全程監控生命徵象。

Q2:大腸癌手術會沾黏嗎?

術後產生腹腔沾黏是可能的併發症之一,尤其傳統開腹手術,因為手術範圍較大、傷口多,發生沾黏的機率更高。

微創手術(如腹腔鏡或達文西手術)由於傷口小、組織損傷少,能有效降低沾黏機率,不過即使是微創手術,仍存在少數風險。如有術後沾黏可能出現持續腹痛、腸阻塞等症狀。

Q3:大腸癌開刀住院多久?

綜合判斷健康狀況、病情進展及手術複雜度而定,原則上傳統開腹手術住院約 7~14天、微創腹腔鏡手術及達文西手術約7~10天,醫師會根據病況安排適當的出院時機與後續門診追蹤,術後都要留意出血吻合處問題及傷口感染。惟部分高齡患者或高危險群或特殊患者住院時間可能拉長。

Q4:治療大腸癌的治療費用 哪些有健保給付?

有健保給付項目:

  • 門診與住院診察費
  • 血液檢查、影像學檢查(如X光、CT、MRI)
  • 大腸鏡檢查與息肉切除
  • 傳統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手術
  • 標準化療藥物與住院化療
  • 放射治療(視情況)

部分自費項目或差額例舉:

  • 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器械耗材之費用)
  • 特殊標靶藥物或免疫治療(部分藥物尚未全面納入健保)
  • 防沾黏膜、傷口保護套
  • 單人病房、進階影像檢查
  • 超音波斜波高頻切割止血器材
  • 特殊營養補充品

請務必與主治醫師、個管師討論,以符合個別適用的療程及費用項目,考量規劃保險理賠與自費負擔評估。

▲掃碼或點擊諮詢個管師,瞭解大腸癌的治療方案

 

 

【大腸癌懶人包】

  1. 大腸癌 0-4 期治療方式、手術選擇、術後照護
  2. 大腸癌成因、種類、症狀、最新治療方式
  3. 大腸癌症狀、高危險群、檢查
  4. 大腸癌存活率、分期、症狀、微創手術選擇
  5. 大腸癌復發,症狀、治療、預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