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系

大腸癌存活率有多高?醫師詳解:大腸癌分期、症狀與微創手術選擇

分享:

大腸癌是台灣最常見的癌症之一,許多民眾聽到癌症難免感到害怕與焦慮。不過其實很多人不知道,大腸癌如能早期發現及治療,第一期5年存活率超過9成!但更重要的是,你有注意身體發出的警訊嗎?

本篇將由大腸直腸外科陳周誠醫師帶大家了解大腸癌的常見症狀、各期存活率差異,以及手術治療方式的比較與選擇,幫助病患與家屬用正確觀念,更積極安心面對治療。

大腸癌如何分期?存活率有多少?

由於大腸癌病程進展速度不快,只要能早期發現,存活率都不錯。根據 國健署最新統計,零期大腸癌5年存活率幾乎99%,到了第四期僅剩不到15%。陳周誠醫師強調,零期與第四期大腸癌的存活率幾乎可說是天差地遠。

大腸癌

大腸直腸癌約有70%發生在左側(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其中直腸和乙狀結腸最多,約占60%;右側(升結腸、橫結腸)腫瘤約佔大腸直腸癌的30%左右。

對於大腸癌直腸癌的分期與5年存活率,如下圖:

大腸癌第一期大腸直腸癌,經手術切除,九成以上都能根治。

然而,因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60%以上的患者發現時通常已進展到三、四期,約5%至10%的第4期癌患者已經進入末期。因此,如果發現有症狀,千萬不能拖延,要及時就醫檢查治療。最好還是養成定期篩檢、健康檢查習慣。

|點擊預約:我要掛號陳周誠醫師門診|

大腸癌初期症狀

大腸癌初期尚未擴散惡化前,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但若出現以下其一項情況,建議務必就醫進一步檢查。

  • 排便習慣改變(便祕、腹瀉、糞便變細)
  • 血便(尤其是暗紅色)
  • 有便意卻解不出來
  • 體重無故減輕
  • 腹脹、腹痛、下背痛或腰痛
  • 疲倦或貧血

大腸癌末期症狀

到了大腸癌末期,因癌細胞擴散,影響多個器官,常見症狀包括:

  • 持續腹痛、嚴重腹瀉、解便解不乾淨
  • 體重急劇下降、貧血
  • 肝臟轉移:黃疸、腹水、發燒
  • 肺部轉移:咳嗽、喘不過氣
  • 淋巴轉移:頸部或下肢水腫
  • 腹膜轉移:腹脹、腸阻塞
  • 骨或腦部轉移:骨折、頭痛、四肢無力

大腸癌手術怎麼選?微創、傳統差在哪裡?

許多病患在確診大腸癌後,面對手術選擇有許多疑問,陳醫師表示,不論是傳統或微創手術各有優缺點。簡單來說,微創和傳統最大差異在於「傷口大小」,因而影響疤痕美觀,恢復期與住院天數。

目前手術趨勢以「微創優先」,特別是早期大腸癌患者。以下更清楚介紹三種主要術式方式:

大腸癌手術(一)傳統開腹

傳統開腹手術,需在腹部劃開一道長長的傷口(約 15至20 公分),以方便醫師直接用手觸摸腹腔內的病灶並切除,術後患者身上會留下一道比較明顯的疤痕,住院天數與恢復期長一些。

大腸癌手術(二)微創腹腔鏡

微創腹腔鏡,僅需在患者腹部打數個約1公分的小洞,將針孔般鏡頭和手術器械進入病灶處。鏡頭可將腹腔內組織放大 10-15 倍,並將影像傳送到螢幕上,醫師可以透過這些3D影像精準切除病灶,傷口小、恢復快,術後疼痛較少。

然而,腹腔鏡也有挑戰,例如先前手術造成沾黏,有些角度或腫瘤位置因器械靈活度有限,骨盆腔可用空間而難以操作,可能因人為因素影響穩定性。

大腸癌手術(三)達文西機械手臂:進階微創,治療首選!

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就好比是微創手術的太空操作版,由醫師透過「體感操控」在控制台操作。機械手臂模仿人類手腕,具備7個靈活自由角度,可消除晃動與顫抖,並提供至少10倍放大的3D立體視野,使手術在處理精細神經及病灶撥離時更加穩定,術後疼痛感也是所有手術方式中最低的。

最新第四代達文西系統進一步升級,專為腸胃道手術配置了先進設備,如組套式止血鉗、自動縫合器,以及血管影像評估技術,可完成多數腸道手術,同時降低神經損傷風險。

達文西機械手臂的手術過程

Step 1|患者在接受全身麻醉後,於腹部打數個約0.5至1公分小洞,接著灌入二氧化碳,讓腹腔膨脹形成操作空間。

Step 2|利用高解析影像系統,手術視野可放大10倍,提供清晰3D立體畫面,深入狹小骨盆腔內,避開重要神經,精準切除病灶。

Step 3|將切除的病灶從腹部取出,再進行腸道吻合,最後縫合傷口,即完成手術。

達文西機械手臂的特點

相較於傳統手術,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展現以下幾項特點與優勢:

  • 3D高解析視野:提供立體影像,放大10-15倍,解決了傳統平面2D影像無法清楚分辨深度問題。
  • 手腕靈活且精準:手臂模仿真人手腕,可以靈活旋轉、抓取、捏夾,消除不必要的顫抖,穩定性極高。

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的適應症

大腸直腸外科適用於大腸癌手術、直腸癌手術、結腸切除術、直腸切除術、腹部手術等。

大腸癌部位與手術方式建議

大腸癌的手術方式依腫瘤位置而異,影響開刀範圍、是否保留肛門及需不需要造口。大腸從右到左依序為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

若腫瘤位於右側(如升結腸),通常進行「右半結腸切除」,切除腫瘤與淋巴組織後,將小腸與大腸重新接合,技術成熟,恢復良好。

若在左側的降結腸或乙狀結腸,則進行「左半結腸切除」或「乙狀結腸切除術」。由於此處腸道彎曲多,吻合時需謹慎,以避免滲漏等併發症,腹腔鏡及達文西手術廣泛運用,可減少神經與組織損傷。

橫結腸因位於腹部上方,鄰近重要血管與器官,手術方式依腫瘤靠近哪側而調整,可能需合併左側或右側切除。

直腸癌手術最具挑戰,因直腸位於骨盆腔底部,空間狹小且鄰近肛門括約肌。若腫瘤位置較高,可施行「低前位切除術」保留肛門;若太靠近肛門,則可能需進行「腹部會陰切除術」,切除肛門並造口。

大腸癌治療常見問題整理

確診大腸癌後,病患常常會有許多疑問,本篇整理出最常問的幾個問題,幫助對治療更進一步了解。

大腸癌手術需要全身麻醉嗎?

經醫師評估身體狀況後,需接受全身麻醉進行手術。

大腸癌手術會沾黏嗎?

所有手術皆有其風險存在,而微創手術相較傳統手術造成沾黏的機率相對低,因為切口小,腹膜受損率低,進而產生沾黏因子的纖維組織就會少,不過考量每位患者自身健康狀況、患部範圍與手術時間不同,所引發沾黏的可能性就因人而異。

大腸癌開刀住院多久?

住院天數依術式不同,以及個人身體狀況而有差異。
傳統手術約7-14天;微創手術約6-8天。

治療大腸癌的治療費用哪些有健保給付?

大腸癌治療包括手術、化療、標靶藥物等,大多數費用可由健保給付,但若不符合條件,仍需自費部分項目。

  • 手術:一般息肉切除等傳統手術,健保可給付。
  • 化療:如使用Capecitabine(Xeloda截瘤達),健保條件為:
    1. 治療轉移性結腸直腸癌
    2. 第三期結腸癌手術後輔助治療(限6個月)
    若自費,藥費每月約1-2萬元。
  • 標靶藥物:
    • Panitumumab(Vectibix維必施):每次約4萬
    • Cetuximab(Erbitux爾必得舒):每次約3.2-4.0萬
    • Bevacizumab(Avastin癌思停):每次約2.5-3萬

健保對第4期轉移性大腸癌患者提供化療藥物給付,但標靶藥物給付條件較嚴格,且有期限限制。目前健保也給付口服標靶藥癌瑞格(Stivarga)及新一代化療藥朗斯弗(Lonsurf),作為第三、四線治療藥物,每次給付週期為8週,需定期重新檢查及申請,提供患者更多就醫選擇,提升整體效果。

大腸癌最新治療技術 澄清醫院大腸直腸科

本院大腸直腸科專責大腸疾病的診斷與完整治療,涵蓋門診評估、住院照護、手術標靶治療與術後化療追蹤,提供一條龍服務,擁有全方位最新的治療技術。

在大腸癌手術方面,醫療團隊經驗豐富,不論是傳統手術、微創腹腔鏡與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可依病患狀況量身規劃最合適的手術治療方式,皆由專業主治醫師親自操刀。

本科積極推動無痛大腸鏡與息肉切除,搭配電腦斷層掃描(CT),幫助病患早期發現、徹底清除病灶。並長期與國民健康署合作推動大腸癌篩檢計畫,成功協助無數病患及早發現治療,重拾健康生活。

大腸癌權威醫師推薦:陳周誠醫師

本院禮聘大腸直腸外科超專業—陳周誠醫師,整合血液腫瘤科、放射腫瘤科、影像診斷、營養、癌症防治中心等跨科團隊,提供患者最周全的治療計畫與照護服務。不論是癌症診斷、內視鏡檢查、腫瘤切除手術、標靶治療、化療,甚至營養指導,皆由陳周誠醫師帶領專業大腸癌治療團隊全程陪伴。

陳周誠醫師擁有超過30年大腸癌臨床經驗,曾任台中榮總資深主治醫師與台灣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前理事,也是中部地區首位進行大腸癌手術的醫師之一,從民國87年起主刀至今累積數千例腹腔鏡手術經驗。也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炎性腸道疾病(IBD)、癌因性治療領域多所研究,並榮獲ASSMN國際醫學會頒獎及ESPEN歐洲營養醫學會刊登研究成果,實為在地醫師國際認證。

|點擊預約:我要掛號陳周誠醫師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