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系

大腸癌全解析:大腸癌成因、種類、症狀與最新治療方式!

分享:

大腸直腸癌蟬聯國人十大癌症之首已經多年,大腸癌的原因與家族史、生活習慣、飲食吸菸及年齡都息息相關,想要預防要從認識它開始。專精此領域的陳周誠醫師指出,定期大腸鏡檢查很重要,及時發現瘜肉或早期腫瘤,這是保護腸道健康的關鍵。本文帶您全面認識大腸癌的種類、前兆、因素與治療方式,如有相關大腸癌的症狀出現務必盡速就醫諮詢。

什麼是大腸癌?

大腸癌是什麼

大腸癌的形成源自多種因素。大腸和直腸位於人體消化系統的最遠端,當腸道內壁的細胞異常增生,可能形成非細胞癌、瘜肉、管狀腺瘤、神經內分泌腫瘤等,漸漸進化成為惡性癌細胞。大腸癌的惡化速度因人而異,有些進展緩慢,而有些則迅速。如果未能及早發現,因大腸癌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可能直到病情惡化至第四期或末期才被確診。

|點擊預約:我要掛號陳周誠醫師門診|

大腸癌種類有哪些? 如何區分?

大腸癌在臨床上,依照腫瘤細胞的位置、組成結構與形成因素,進而區分不同種類,詳細介紹如下:

大腸癌

依照腫瘤位置區分

  • 「大腸癌」於大腸(或稱結腸)異常增生細胞的組織
  • 「直腸癌」於直腸異常增生細胞的組織
  • 「同時性大腸直腸癌」癌細胞同時生長在大腸直腸兩處以上腸道的癌症

依照癌細胞種類區分

  • 「腺癌」最常見的腸癌種類,約佔95%病例,源自大腸直腸內壁負責分泌黏液的腺體細胞,卻不正常增生,大多由細小腺性息肉慢慢發展演變成惡性腫瘤。
  • 「類癌」屬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一種,來自分泌荷爾蒙的腸道細胞,生長速度較慢但也有一經發現即進入第四期。
  • 「大腸直腸淋巴癌」通常始於淋巴結,有發生在結腸或直腸的機率。
  • 「胃腸道間質瘤」是一種長在腸道軟組織的肉瘤,少數可能發生於直腸或大腸。
  • 肛門鱗狀細胞癌: 顧名思義長在肛門,非常好發轉移至腹股溝淋巴結及主動脈淋巴結。

依照基因突變或家族遺傳分類

  • 遺傳性非瘜肉症大腸癌(又名林奇氏綜合症)是遺傳性大腸癌,家族帶此基因,罹患大腸癌或其他癌別風險更高。
  • 家族性腺瘤瘜肉增多症,也是顯性遺傳病,指患者大腸內長出大量瘜肉,一定會發展成大腸癌症。

大腸癌的成因是什麼?這些危險因子要注意!

大腸癌的原因主要源自不良的飲食習慣,導致日後形成不好細胞的根源。此外,生活習慣、環境因子和遺傳史也是大腸癌的危險因子。以下是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

  • 運動量不足
  • 肥胖、體重過重
  • 飲食不均衡,如加工品、醃漬品、炸物
  • 吸菸或過量飲酒、咖啡因、碳酸飲料
  • 年紀增長、免疫機能退化
  • 個人疾病史(過往有瘜肉、腸炎)
  • 家族史,尤以一等親屬曾罹患史

大腸癌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當大腸癌的前兆出現,身體警訊不可以疏忽,及早進行大腸癌檢查,發現問題才能及早治療。如果有以下大腸癌早期症狀,恐是早期腸癌了:

  • 不規則頻率的腹痛或腹部痙攣
  • 排便習慣改變,如便祕、腹瀉
  • 血便、糞便帶黏液、糞便有膿
  • 不明原因體重大幅減輕
  • 食慾不振、身體疲累且無力
  • 持續想排便的錯覺或感覺解不乾淨
  • 貧血

大腸癌如何診斷?

很多人一聽到「大腸癌檢查」就緊張,其實現在的檢查方式不但準確,也越來越溫和。依據大腸癌患者的情況,醫師會選擇合適的篩檢與檢查工具來協助判斷,除了確定腫瘤類別,也需要了解尺寸、位置、侵犯程度。常見有以下幾種檢查方式:

糞便潛血測試

糞便潛血測試,是最為簡易非侵入性且常見的方式,採集糞便樣本送醫療機構檢驗,初步篩檢無症狀的潛血陽性民眾必須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經常被使用,但結果可能因為受檢者飲食、服用藥品、操作失誤而造成偽陽性,一旦發現陽性反應需要再做大腸鏡檢查才準確。

肛門指診

肛門指診,是醫師用手指直接觸摸肛門與下段直腸的檢查方法,可以幫助發現中低位接近肛門口的直腸是否有異常。

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利用軟式內視鏡,從肛門進到體內,能有效檢查下消化腸道的管壁健康,沿途確認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到升結腸,嚴謹檢視異常與否(包括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潰瘍、息肉、憩室症、腫瘤或是其他病變)。目前也有無痛注射式麻醉的方式讓受檢者免除不適感。(建議家屬陪同)

大腸鋇劑灌腸造影

大腸鋇劑灌腸造影,根據醫師判斷若干情形可以採用放射X光攝影,進行灌腸後,經軟管注入鋇劑,來檢視腸道彎曲度或腫瘤呈現蘋果梗的影像圖形。

CT(電腦斷層掃描)

CT(電腦斷層掃描),利用 X 光和電腦技術,產生身體橫切面的詳細影像,針對腸癌評估能做初步分期、偵測是否擴散、尺寸位置,也能評估化療和放射治療的效果

MRI(磁振造影)

可以評估局部侵犯程度,具有更高的解析度、偵測肝臟轉移病灶尤其高度敏銳、而直腸癌患者也能偵測骨盆腔局部復發。

PET(正子斷層造影)

一種功能性影像學檢查,透過注射帶有放射性標記的葡萄糖類似物(FDG),偵測體內代謝活躍的細胞。癌細胞通常比正常細胞代謝更旺盛,因此會在PET 影像上顯示,在大腸癌能偵測遠端轉移、評估復發情形、評估治療效果與反應,影像的偵測更為靈敏。

CEA(癌胚抗原測試)

CEA 是一種腫瘤標記物,存在於某些癌細胞和正常細胞中,測試主要用於治療效果的監測及復發的監測。

哪些人建議做大腸癌篩檢?

政府補助建議民眾凡45歲至74歲,以及40歲至44歲者其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曾患有大腸癌民眾,應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假如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應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

此外,如為風險族群,即使不符合補助,也建議定期檢查,尤其如有發現症狀表現,更應該盡早就醫確認原因。

大腸癌如何治療?手術、化療怎麼選?

目前大腸癌的治療標準化流程以手術為主,陳周誠醫師會依照腫瘤大小、腫瘤解剖位置、先前腹腔手術史、年紀與個人健康情形,並搭配影像學報告及血液檢查報告等,專業綜合評估建議治療方式。

大腸癌的治療方式會依照癌症期別與病情嚴重程度而有所不同,常見的治療選項包括:

  • 原發腫瘤手術切除
  • 階段性手術
  • 口服抗癌藥物
  • 化學治療
  • 放射線治療
  • 標靶治療
  • 免疫治療
  • 釔90微球放射療法(針對肝轉移)

早期大腸癌(第1~2期)通常以手術切除即可獲得良好預後;第3期則多半需合併輔助性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以降低復發風險;至於第4期或已擴散至其他器官的患者,則需採用多重治療策略,經由專業團隊量身制定個別化治療計畫,以期延長存活時間並提升生活品質。

陳醫師強調,越早期發現、介入治療,存活率越高。因此,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是提升早期發現機率、守護健康的關鍵。

大腸癌基因檢測:精準治療的第一步!

現代醫療強調「精準治療」,而基因檢測正是啟動這一步的關鍵。基因檢測的好處包括:可以早期發現風險、預測預後、確認是否有殘存癌細胞、輔助判斷藥物選擇、轉移性確認與治療,以及治療中能追蹤反應和可能產生的抗藥性,並透過抽血或腫瘤組織檢體進行基因分析,醫師能更清楚了解腫瘤的個別特性,以利精準診斷,為患者制定出專屬的治療計劃。

大腸癌基因檢測

基因檢測癌症能了解到什麼?目的有哪些?

基因檢測並非癌症患者的專利,也可以作為預防目的。非罹癌者,可了解自身有無罹癌風險,提早做好風險管理與生活調整,而確診癌症患者,透過基因檢測更準確明瞭其基因狀況,找到更合適的藥物類別,能運用到化學治療計畫中。

簡單來說,基因檢測的主要目的為:

  • 評估罹癌風險: 檢測遺傳性癌症基因,了解個人是否帶有增加罹患特定癌症風險的基因變異,特別適用於有癌症家族史的人。
  • 輔助癌症診斷: 分析癌細胞的基因,找出與腫瘤發展相關的基因突變,幫助醫生更了解癌症的特性。
  • 指導癌症治療:檢測癌細胞中特定的基因突變,以選擇更精準的標靶藥物或評估免疫治療的效果,輔助個人化醫療。
  • 監測疾病進展: 定期檢測癌細胞基因的變化,及早發現腫瘤細胞的變異,以便調整適切治療方案。

基因檢測

NGS 基因檢測是什麼?大腸癌病人為什麼需要?

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是一種基因分析技術,可以在短時間內同時分析數百萬甚至數十億個 DNA 片段,大幅提升了基因檢測的速度和效率。

NGS的執行流程是將待測的 DNA 或 RNA 樣本片段化,接上接頭作為後續擴增和定序的標記,再運用技術進行分析,以NGS技術具體分析患者的RAS、MSI-H、HER2、BRAF、NTRK 等關鍵生物標記,提供全面的腫瘤基因圖譜,幫助醫生更精準地了解患者的病情,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並預測治療反應和預後。

大腸癌病人透過檢測結果,作為精準治療的個人化方案擬定參考依據,醫師藉此來判斷合適的標靶藥物增進療效、評估患者能否接受免疫治療、分析潛在的抗藥性、監測進程狀況、預估復發風險等。

標靶類型 / 治療方式 常見藥物 適用族群
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Anti-EGFR) Cetuximab、Panitumumab RAS 野生型大腸癌患者
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抑制劑(Anti-VEGF) Bevacizumab 或 Mvasi 抑制腫瘤血管新生,適用於大多數轉移性患者
BRAF 抑制劑(BRAF Inhibitor) Encorafenib + Cetuximab BRAF 突變型大腸癌患者
HER2 抑制劑 Trastuzumab HER2 陽性大腸癌患者
免疫療法(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Pembrolizumab MSI-H(高微衛星不穩定性)大腸癌患者

 

RAS 與 BRAF 基因變異代表什麼?會影響大腸癌治療嗎?

  • RAS 野生型基因(KRAS、NRAS):這些基因編碼的蛋白質參與細胞訊號傳導路徑,負責調控細胞的生長、分裂與存活。若出現 RAS 基因突變,會導致 RAS 蛋白持續活化,促進腫瘤形成與惡化。
    是否有 RAS 突變,是判斷轉移性大腸癌患者能否使用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標靶藥物(如 cetuximab、panitumumab)的關鍵。若存在突變,患者對此類 EGFR 抑制劑反應不佳,通常不建議使用。
  • BRAF 突變基因:BRAF 是 RAS 下游的重要訊號分子,最常見的突變為 V600E,常見於黑色素瘤與大腸癌等。
    若為 BRAF V600E 突變型大腸癌,腫瘤通常更具侵襲性、易轉移,且對單一標靶治療反應不佳。治療上會考慮採取「雙標靶」策略,將 BRAF 抑制劑與 EGFR 標靶藥(如 cetuximab)聯合使用,以提升療效。

陳周誠醫師強調,在療程開始前進行基因檢測相當重要,能協助判斷患者是否適合使用特定標靶藥物,同時做為預後評估與制定治療方針的重要依據。

大腸癌輔助治療新選擇 : 免疫細胞療法

免疫細胞療法,是透過採集患者自身單核球細胞,進行體外培養與活化後,再以靜脈方式輸回體內,幫助強化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此療法目前用於大腸癌患者的輔助治療,但需根據個別情況評估是否適用。

以下患者族群較可能適合此新療法:

  • 第四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且標準治療無效:當傳統手術、化療、放療或標靶治療已無效或產生抗藥性時,免疫細胞療法可作為輔助治療選項。
  • 具特定生物標記的患者:例如 MSI-H(高微衛星不穩定性)或 TMB(高腫瘤突變負荷)等免疫相關生物標記,有機會作為精準治療的依據。

常見的免疫細胞療法類型包括:

  • CIK(細胞因子誘導型殺手細胞治療):將患者免疫細胞經細胞激素活化,使其具備更強的細胞毒殺能力,能直接攻擊癌細胞。
  • DC(樹突狀細胞治療):將腫瘤抗原呈現給 T 細胞,啟動更精準的免疫反應。
  • DC-CIK(樹突細胞+CIK 聯合療法):結合 DC 與 CIK 的優勢,提升免疫攻擊力道與準確性。
  • NK(自然殺手細胞治療):可不經腫瘤抗原辨識,直接辨識並殺傷癌細胞。

|點擊預約:我要掛號陳周誠醫師門診|

大腸癌手術推薦「腹腔鏡微創手術」術後恢復更快速!

數位影像導入手術醫療、腹腔鏡解剖學之認知、手術團隊對器材操作標準化流程,此三項使得我們於民國87年7月22日開始執行我們的第一例腹腔鏡初期大腸癌手術,並且漸近式縮短手術時間,患者於術後平均恢復時間縮短,小傷口、低免疫組織破壞。此類微創手術或稱腹腔鏡手術在西元2000年前後如雨後春筍,但仍要依照醫師專業判斷腫瘤大小、腫瘤位置、阻塞與否進行微創手術或傳統手術之治療建議。

「腹腔鏡手術」是以數個0.5-1公分小切口,將治療儀器、燈光及放大鏡頭置入患者腹腔,精準定位病灶位置,進行超音波微震動切割以達到剝離及止血和CO2氣腹逐步達到設定腸道及腫瘤之完整取出、根除性切除癌症,主要適用中早期大腸癌患者,預後尤佳。然而術前全腹胸電腦斷層檢查能幫助手術前評估更完整,術後注射式營養劑、漸進式飲食肢體活動、預防感染,以期降低風險。

微創腹腔鏡的手術流程

  • 步驟一、全身麻醉
  • 步驟二、於腹部開數個0.5公分或1公分小洞
  • 步驟三、置入器械(切除器、光源、內視鏡頭)
  • 步驟四、醫師藉由螢幕檢視腹腔可見之所有臟器
  • 步驟五、操作器械進行剝離及止血
  • 步驟六、將切除病灶組織取出體外及進行自動縫合器腸道吻合
  • 步驟七、清洗腹腔、視情形置入引流管並縫合小開口

腹腔鏡微創手術的優點

相對其他手術方式,腹腔鏡能做到細緻微創,手術後減少沾黏可能性或置入防沾黏膜,且幫助患者更快回到正常生活,提高治療後生活品質,減緩對其他器官的影響,其特點如下:

  • 細緻微創
  • 精準治療
  • 減痛降風險
  • 縮小傷口更美觀
  • 手術後恢復更快速

誰適用腹腔鏡微創手術? 哪些人不適合?

由於腹腔鏡做手術能有更清晰視野,有助醫師手術過程掌握到精準定位,患部需要有足夠空間放置器械設備,通常建議中早期腸癌患者選擇腹腔鏡手術,腫瘤處於局部位置且患者身體狀況尚佳,詳細適用族群以醫師評估為主。

但部分特定族群通常不適用,對象包括:

  • 晚期癌症患者: 腫瘤已廣泛擴散,或合併其他嚴重併發症。
  • 嚴重腹腔感染: 如腫瘤阻塞、腹膜炎、腹腔膿瘍等,恐增加手術風險。
  • 凝血功能障礙: 有可能增加術中出血風險。
  • 心肺功能不佳: 無法耐受手術及麻醉。
  • 嚴重腹部手術病史: 可能導致腹腔內沾黏,增加手術難度。
  • 過度肥胖: 可能影響手術操作及視野。
  • 妊娠晚期: 可能壓迫子宮,影響胎兒安全。

大腸癌看哪科? 中港澄清醫院大腸直腸科

大腸直腸癌的年輕化趨勢,中港澄清醫院有專業的諮詢、檢查、診斷、治療與完善醫療服務,皆具備豐富經歷與專業技能,提供患者精實縝密且貼心的診療服務與醫療計畫。

台中大腸癌權威專家: 陳周誠主治醫師

陳醫師曾於2003年前往英國聖馬克醫院、日本國立佐昌醫院及東邦大學佐昌醫院進修研習,曾任台灣大腸直腸外科學會前理事,前台中榮總資深主任醫師,陳醫師是台灣唯一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SNQ標章獎得主,並致力於大腸直腸癌治療領域30年,參與多次多領域國際醫學會,不斷精進自己的醫療專業,堪稱中部大腸直腸的檢查、診斷、治療、手術的推薦優質醫師,能提供患者最安心、全方位且周全的治療計畫。

點閱影片:大腸癌前兆出現在馬桶裡?醫師教你從便便型態看警訊!大腸癌如何治療?

點閱影片:這樣治療大腸癌?5年存活率從4.9%升到15.3%!

|點擊預約:我要掛號陳周誠醫師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