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系

大腸癌 0-4 期完整解析!治療、飲食建議與術後照顧一次看懂

分享:

大腸癌位居十大癌症之冠,治療效果與存活率取決於發現時的分期,越早期治療越能提升存活率與治療有效度。從第 0 期(原位癌) 到 第 4 期(轉移性大腸癌),治療方式涵蓋腹腔鏡原發腫瘤切除手術、化學治療、標靶加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雙標靶治療、MSI免疫療法、braf突變療法、細胞治療、維持性標靶治療、轉移器官切除手術及再挑戰性標靶治療等,每個階段的選擇都影響預後與恢復,該怎麼選擇?別慌,跟著大腸直腸外科陳周誠醫師的本文解說,瞭解完整大腸癌 0-4 期的治療方式、手術選擇與術後照護,幫助患者與家屬為治療做好準備,提升存活率與生活品質。

大腸癌各期治療方式

大腸癌的分期(TNM系統)依照腫瘤位置與侵犯程度而定,各期有較適合的療法,醫師綜合評估患者的健康情形、症狀表現、過往疾病史與家族史,以及腫瘤深度、轉移情形、遠端轉移與否,來量身打造適切方式,幫助患者減輕負擔、快速復原。

大腸癌 分期大腸癌 0 期(原位癌)治療

大腸癌第零期又名原位癌,意指惡性細胞尚未擴散,僅在腸內層,屬性單純。可以採取內視鏡大腸鏡檢查時同步切除,或採用內視鏡黏膜腫瘤切除術EMR併用止血夾,或以腹腔鏡微創手術進行。

假如腫瘤位於低位直腸,醫師也可能評估經肛門腫瘤切除手術,目標是移除腫瘤組織、保留完整臟器與功能,可以說幾乎是100%能康復。

大腸癌 1 期治療

此時癌細胞在黏膜層、黏膜下層,或侵犯到下方的肌肉層,尚未擴散至淋巴結或遠處器官,會以腸道手術切除為標準治療方式。

癌細胞完整切除同步也做根除性淋巴結清除,通常採用腹腔鏡手術或傳統手術,此階段手術後存活率高達95-99%,術後不追加化療避免增加患者的負擔。

大腸癌 2 期治療

癌細胞侵犯到腸壁漿膜層但並未穿透,但可能因腫瘤發炎反應沾黏周圍組織或器官但尚未擴散,也應接受原發腸道切除手術,且醫師會視個別情況審慎評估是不是高風險給予輔助性口服化療,主要防範再次復發。

高風險復發因子族群如腫瘤侵犯度深層、淋巴血管或神經侵犯、高度惡性分化不良、邊緣有殘留、淋巴結數量不足、腫瘤破裂等等,經醫師評估需要接續化學治療,存活率約80-95%。

大腸癌 3 期治療

癌細胞侵犯程度已穿透腸道到達淋巴結,醫師評估整體健康狀況後,原則上原發腸道腫瘤切除手術後,可再搭配注射式化學治療

陳周誠醫師建議,化療前先做NGS基因檢測評估腫瘤的特性,幫助醫師評估預後,監測整個療程推進,提升療程的精準度與個人化,療程約12次不等,其存活率約70-83%。

如果是直腸低位腫瘤接近肛門口,可以術後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降低局部復發;減少遠處轉移。

大腸癌 4 期治療

所謂第4期意味著惡性細胞已經轉移遠端其他器官,常見的轉移部位包括肝臟、肺臟、腹腔、骨骼等,治療上,採用同時性或階段性原發腸道腫瘤切除手術加上轉移器官切除手術,後續給予標靶化學治療

如果病人在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中途有癌因性疲憊,於治療中加入PG2懷特血寶,以增加病人免疫能力及活力,注入更多能量,延長治療體力配合度,提升存活率。

據此陳醫師已於2024年9月在歐洲營養醫學會會議發表文章,及另一場次2024年10月國際性亞洲外科代謝及營養醫學會發表並榮獲最佳口頭報告獎。總論第4期經積極治療後5年存活率可由4.9%提升到約18-24%。

圖1: 陳醫師於2024年9月在歐洲營養醫學會會議發表文章:在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中有癌因性疲憊發生時,於治療中加入PG2懷特血寶,以增加病人免疫能力及活力,延長治療體力配合度,提升存活率。

圖2及獎狀: 陳醫師於2024年10月在國際性亞洲外科代謝及營養醫學會報告:癌因性疲憊導入化學標靶治療,適時給予PG2懷特血寶,病人免疫力及藥物配合度提升,也拉高存活率。以此榮獲最佳口頭報告獎。

總結,大腸癌的治療規劃非常複雜,陳醫師秉持專業評估、依據NGS,RAS,Braf基因檢測判斷,制定個人化多重治療方案同步進行,可能包含:

  • 化學治療:為主要的全身性治療方式,搭配標靶藥物或免疫治療藥物使用。
  • 標靶治療:針對癌細胞的特定基因或蛋白質進行攻擊,需經基因檢測確認適用性。
  • 免疫治療: 活化自身免疫系統來攻擊癌細胞,適用於特定類型的大腸癌。
  • 手術:大腸癌屬於下消化道,原發腫瘤引起腸道阻塞、穿孔、大量出血等情況,一定要手術切除原發腫瘤。若轉移病灶可以完全切除更能提高存活率。但也有少數接受標靶治療後達成完全反應最終無癌症細胞。
  • 放射治療: 運用高劑量光子刀可用於緩解局部症狀,消滅惡性細胞範圍,減緩如骨轉移引起的疼痛等。
  • 局部治療: 如肝臟或肺臟轉移,在特定情況下可考慮局部消融治療、釔90或放射治療。

|點擊預約:我要掛號陳周誠醫師門診|

大腸癌化療怎麼進行?常見藥物、副作用

化學治療用於第3期病人;化學標靶治療用於第4期患者。

化學治療計畫架構如下 : 根除性手術後,統合病理分期、外科分期及臨床分期。

療程前須先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分析患者的RAS、BRAF等關鍵生物標記,確認癌變基因種類,作為標靶治療的參考依據,醫師透過檢測結果結合自身經驗擬定適合患者的化學治療方式,以及給予適切藥物,頻率以每2-3週進行一次標靶+化療,總共進行12次療程。

第4期患者有第1線18次以上之基本療程,或進入第2線、第3線、第4線標靶治療,治療過程中會於每6次做一次追蹤影像檢查,進而瞭解治療效果,並及時做必要調整稱為醫病共享決策。

大腸癌化療藥物種類有哪些?

  1. 氟嘧啶類 (Fluoropyrimidines):
    • 5-氟尿嘧啶 (5-Fluorouracil, 5-FU): 常見的化療基礎藥物,通常以靜脈輸注方式給藥,有時會搭配葉酸 (Leucovorin) 使用以增強藥效。
    • 截瘤錠 (Capecitabine): 5-FU 的口服前驅藥,在體內會轉化為 5-FU。相較於靜脈注射,較為方便但仍有其副作用。
    • 友復 (Tegafur/Uracil, Ufur): 另一種口服的氟嘧啶類藥物。
  2. 鉑類藥物 (Platinum Agents):
    • 杏瑞鉑 (Orecatlip/Oxaliplatin): 常與其他化療藥物合併使用,如 FOLFOX (5-FU/Leucovorin/Oxaliplatin) 或 XELOX (Capecitabine/Oxaliplatin) 方案。
  3. 喜樹鹼類藥物 (Topoisomerase I Inhibitors):
    • 艾益康 (Irican): 常與其他化療藥物合併使用,如 FOLFIRI (5-FU/Leucovorin/Irinotecan) 方案。
  4. 口服多激酶抑制劑:
    • 癌瑞格 (Regorafenib): 用於治療已接受過其他標準治療後仍惡化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自費不再此限制。
    • 郎斯弗 (Lonsurf, Trifluridine/Tipiracil): 也是用於治療已接受過其他標準治療後仍惡化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自費不再此限制。

化療期間可能出現哪些副作用?

透過藥物抑制癌細胞生長,化療可能伴隨一些副作用,包括消化道不適影響腸胃道的正常運作、血液系統則影響骨髓的造血功能、及其他方面:

  • 噁心與嘔吐
  • 腹脹或腹瀉
  • 食慾降低
  • 口腔潰瘍
  • 疲倦虛弱
  • 白血球或血小板低下
  • 手腳麻木或感覺異常
  • 青春痘、皮膚及指甲變化
  • 味覺改變或口乾舌燥
  • 掉髮

大腸癌需要做放療嗎?哪些情況會建議放射治療?

依照大腸癌期別判斷,標準做法是根除性手術,在輔助角度或是腫瘤巨大或腫瘤破裂無法手術乾淨切除的情況,醫師會評估是否需採用放射治療輔助進行,綜合評估可能需要輔以放療情況包括:

  1. 手術後經病理報告確認腫瘤侵犯較深、淋巴結轉移數目較多,或切除邊緣可能有癌細胞殘留等因素,將考慮術後安排輔助性放射治療。
  2. 無法手術切除的轉移性腫瘤,如骨轉移以放射治療侷限腫瘤生長、或以X光緩解疼痛等症狀。
  3. 如有復發或轉移(肝或肺),放射治療可治療局部復發或骨骼等特定部位的轉移病灶。
  4. 另外在化學治療期間,每6次所做追蹤影像檢查時,醫師也會判斷適切狀況,建議輔助安排短期放射治療的療程,進行數週來加強治療效果,幫助患者恢復更快。

大腸癌手術有哪些選擇?

有關大腸癌標準療法,陳周誠醫師說明手術方式有微創與傳統開腹並存,透過每個患者的疾病史、健康狀況、腫瘤情況與解剖構造、骨盆腔期別位置等多項考量,綜合評估選擇適合的個人化治療,來確定手術的方法,精準切除腫瘤。

傳統開腹手術:處理複雜或沾黏病灶

這項手術雖然是以大切口進行治療,醫師可以透過直接目視病灶,精巧乾淨地切除,例如嚴重心肺功能障礙無法負擔麻醉風險者、腹腔內嚴重沾黏無足夠空間讓器械操作、凝血功能障礙、腹腔內腫瘤較大或已擴散、懷孕晚期空間受限者,雖然傷口大、復原穩定。

腹腔鏡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

透過小切口進行手術,以高解析影像呈現腹腔內部情況,讓手術醫師不用打開患者腹部,即可觀看手術視野,並搭配能數位3D鏡頭,再運用腹腔鏡器械精準進行治療,能減少風險與傷害,加速復原與康復生活品質。

大腸癌 腹腔鏡

  • 傷口小、輕微疼痛、出血量少
  • 醫師的視野清晰更精準
  • 復原速度快、感染風險小
  • 術後沾黏機率低
  • 住院天數少、更快速恢復生活品質

大腸癌治療後多久追蹤一次?

大腸癌治療後的追蹤頻率和項目會因個人病情、期別、治療方式以及復發風險而有所不同,追蹤的頻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降低,但中間如有異常不適,應隨時與主治醫師取得聯繫及回診。

治療後的前2-3年

  • 每3個月回診一次,並做影像學檢查及血液腫瘤指數檢查
  • 每6-12個月進行大腸鏡檢查一次,確認是否有局部復發或新的息肉
  • 每年一次胸部X光影像學檢查
  • 如有出血或腹部不適應立即回診

治療後的3-5年

  • 追蹤頻率調整至每6-12個月一次回診和血液檢查
  • 大腸鏡檢查的頻率調整為每年或每兩年一次
  • 影像學檢查的頻率視情況減少
  • 如有出血或腹部不適應立即回診

治療後的5年以上

  • 追蹤頻率通常每年一次回診,包含電腦斷層、胸部X光及血液腫瘤指數檢查
  • 大腸鏡檢查綜合過去檢查結果,視情況調整為每2年一次
  • 如有出血或腹部不適應立即回診

大腸癌治療期間怎麼吃?營養品與飲食建議

由於癌症治療期間容易疲憊,患者體力也因為藥物與治療可能逐漸下降,專業諮詢營養師飲食攝取很重要,適度補充營養素,支持病友持續抗癌,堅持進行治療,維持體力、減輕副作用和促進康復,建議如下:

飲食原則

  • 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
  • 少量多餐:將每日的食物分成5-6小餐,減輕腸胃負擔。
  • 細嚼慢嚥:充分咀嚼食物有助於消化吸收。
  • 選擇新鮮天然的食物:避免過度加工、油炸、燒烤類或高脂肪的食物。
  • 保持充足水分:飲用足夠的水或其他液體,預防脫水。
  • 注意食物衛生:確保食物的新鮮度和烹飪過程的衛生,預防感染。

口服營養補充品的使用

  • 食慾不振、體重下降嚴重:口服營養補充品可以提供額外的熱量和營養。
  • 補充Omega-3/Omega-6、EPA、DHA:適時補充對抗發炎與維持免疫力有幫助。
  • 特定營養素缺乏:經醫師檢查發現缺乏時,可適度補充。
  • 無法正常進食:若因治療副作用導致進食困難,營養補充品是重要替代方案。

大腸癌術後照護注意事項

大腸癌手術後請務必謹慎照護傷口癒合、預防併發症,以下是常見的術後照護建議:

  • 保持傷口清潔乾燥,注意傷口是否有紅、腫、熱、痛或異常分泌物。
  • 按時服用止痛藥,可嘗試深呼吸、放鬆技巧、分散注意力以減輕不適。
  • 在身體狀況允許下,盡早下床活動,有助促進腸蠕動、預防肺部併發症和深層靜脈栓塞。
  • 避免過度勞累,確保充足的睡眠與休息。
  • 遵循醫囑逐步恢復飲食,並記錄每日排便次數、形狀與顏色變化。
  • 若有進行人工腸造口手術,需學習正確的造口護理方法與更換技巧。
  • 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遇到情緒困擾時可尋求醫療團隊或家人支持。

如何選擇大腸癌治療方案?交給中港澄清大腸直腸科

大腸癌的治療方案需要綜合評估患者個別情況,建議尋求診療經驗豐富的醫師進行治療,更能精準掌握並擬定最佳方案,且就醫優質口碑的中大型醫院,其團隊更完善,能跨科系合作研討個案的治療方針。

中港澄清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團隊堅強,並與血液腫瘤科、放射線科、放射腫瘤科、營養科、癌症防治中心等多科緊密合作,提供:

  • 跨科別共同照護與個案討論
  • 完善的醫療設備與舒適空間
  • 整合性的醫療意見與治療規劃
  • 持續性的照護服務,提升生活品質

幫助患者對抗疾病,獲得更完整且有品質的醫療支持。

大腸直腸癌手術超專業:陳周誠主治醫師

中台灣超專業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周誠,在大腸直腸癌的大腸鏡檢查、看診醫病決策分享、化療標靶選取都是經驗到位,自84年開始加入外科行列,擁有多年臨床手術經驗,曾留學英國聖馬克醫院、日本千葉東邦大學佐倉醫院、與日劇Doctor X主人公金平教授 學習、也是前中部醫學中心的資深主治醫師,擅長大腸直腸癌、肛門疾病、IBD發炎性腸道疾病、神經內分泌腫瘤,且有上千台腹腔鏡主刀經驗,能給予患者最安心的完善治療方案。

|點擊預約:我要掛號陳周誠醫師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