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系

放臭屁=大腸癌前兆?醫揭大腸癌4大症狀、高危險群+檢查懶人包

分享:

台灣大腸癌發生人數每年1萬7千人,以每年310人次增加中,當出現大腸癌的前兆,若錯失發現與治療時機,極大可能會對腸道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傷。本篇由澄清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陳周誠醫師帶您了解,如何提早辨別大腸癌的前兆、主要症狀與高危險群、大腸癌該怎麼預防、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項,幫助民眾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大腸癌症狀

常放臭屁,是大腸癌前兆嗎?

你是不是也曾經有這樣的疑問:「最近常常放屁特別臭,該不會是大腸癌吧?」其實,放屁是胃腸道運作的正常生理現象,主要來自食物被腸道菌分解發酵所產生的氣體。大多數情況下,這只是因為吃了某些容易產氣的食物,例如豆類、乳製品或高纖蔬菜,放臭屁並不等於是大腸癌前兆

哪些狀況的放屁要特別注意?

如果你的放屁頻率明顯增加,且氣味異常惡臭,就該提高警覺,有可能是腸道菌種改變或腸道發炎或腫瘤的風險。

  • 放屁異常臭:長期食物發酵會產生臭味,但若突然變得非常刺鼻。
  • 頻繁放屁:腸道阻塞或腸道菌相失衡,會導致過量氣體產生。
  • 伴隨腹部悶痛:如果持續感覺腹部有悶痛的感覺,且放屁無法緩解不適。

|點擊預約:我要掛號大腸直腸科諮詢|

大腸癌症狀有哪些?4大常見徵兆別忽略!

大腸癌在早期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但隨著病情的進展或腫瘤的增長,會出現以下4大症狀,千萬別輕忽:

大腸癌症狀

  • 排便習慣改變:突然便秘、突發性腹瀉或兩者交替發生,或排便次數增加,但排不乾淨。
  • 大便帶血、變細或顏色黑:鮮紅色或暗紅色血便,可能來自腸道內的出血。
  • 持續腹痛或腹脹感:腸道內因腫瘤的阻塞,影響腸胃的蠕動功能。
  • 體重不明原因快速下降:腸道因腫瘤影響代謝,使長期營養吸收不良。

哪些人是大腸癌高危險群?

  • 年齡超過50歲: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上的族群,然而年輕族群仍有機會發生。
  • 有家族病史:若直系親屬曾罹患大腸癌,風險會提高2倍至4倍或更多。
  • 長期攝取高脂肪、低纖維食物:燒烤性肉類、加工食品吃太多,蔬果攝取不足。
  • 肥胖、缺乏運動:體重過重、久坐不動,都會影響腸道正常機能。
  • 長期吸菸、酗酒:菸酒中的有害物質,會導致細胞病變,誘發癌細胞增生。
  • 有發炎性腸道疾病史:如大腸瘜肉、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等,提高罹癌風險。

大腸癌高風險群

為什麼大腸癌篩檢這麼重要?預防勝於治療,提早發現更安心

根據衛福部統計,大腸癌已連續多年穩居台灣癌症發生率的榜首。現代人三餐外食、久坐少動,加上壓力大、飲食纖維攝取不足,這些都是大腸癌悄悄找上門的高風險因子,澄清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陳周誠醫師指出:「大多數的大腸癌,都是從一顆小小的腸道息肉因異常生長演變而來。這些息肉乍看無害,卻可能在數年後轉化為癌症。如果能在它還是『癌前病變』時就發現、切除,存活率可以超過9成以上。」預防勝於治療,提早發現更安心,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是給自己最好的健康投資。

大腸癌如何篩檢?初步檢查方式

想開始篩檢大腸癌,其實沒你想得那麼麻煩。政府目前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簡單、快速又免費,是預防大腸癌的第一道防線。以下是兩種初步檢查方式:

一、糞便潛血檢查

什麼是糞便潛血檢查?簡單說,就是檢查大便中有沒有肉眼看不見的出血現象。因為腸道裡如果長了息肉、大腸憩室症、大腸發炎甚至腫瘤,有時會微微出血。雖然這些血肉眼看不到,但透過檢測,就能早一步發現異常。

檢查過程也相當簡單,只需要在家自行採集糞便樣本,送到本院檢驗即可。若報告結果顯示陽性,也不必過度驚慌,因為這並不代表一定是癌症,而是代表需要進一步檢查來釐清。

二、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這是目前醫學界公認直接且準確的腸道檢查方式之一。醫師會透過一根細長軟管(內視鏡)由直腸開始深入你的大腸,全程以攝影方式觀察腸道內壁。如果發現息肉,可在當下立即切除送驗,不僅能診斷,也能同時治療。

雖然大腸鏡檢查需要事前清腸,過程可能讓人有點不舒服,但本院已提供舒眠麻醉服務,可讓檢查更輕鬆、不再令人畏懼。團隊近期還增購最新腸鏡設備,提供醫學中心級的醫療服務。

初步發現異常?建議搭配進階檢查更安心

當糞便潛血檢查呈現陽性或大腸鏡檢查發現息肉、異常組織時,接下來的「進階檢查」就成了關鍵一步,這不代表你一定罹患大腸癌,而是提醒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腸道內部的狀況,才能做出正確判斷與下一步治療方案。

陳醫師進一步解釋:「就像健康檢查中的紅字,未必代表危險,但絕對不能忽視。通常會根據病人的年齡、症狀、家族史、是否已有癌症前兆或腫瘤切片結果,建議搭配進階工具進行更精準的檢查。

大腸癌一次檢查全都包!澄清醫院「大腸癌全方位健康」方案,完整照護更放心

大腸癌在早期常常沒有明顯症狀,不會疼痛,也不容易被察覺。許多患者直到出現排便異常、腹痛、或體重無故減輕時,才發現已經進入中晚期。特別是年過50歲,或家族中曾有人罹患大腸癌,更屬高風險族群。定期檢查,是守護健康最簡單卻有效的方式,及早發現,就有機會早期治療、降低風險。

以下是五種常見的檢查大腸癌方式:

檢查方式 功能說明 適合對象
電腦斷層掃描(CT) 快速判讀是否有腫瘤或轉移病灶 檢查後續風險者
磁振造影(MRI) 更清楚呈現腸道與周圍組織 檢查深部侵犯或複雜病灶
PET正子斷層掃描 偵測癌細胞活性與轉移 評估癌症期別
CXR胸部X光 評估肺部是否有轉移跡象 局部癌症擴散評估
CEA癌胚抗原測試 檢查血液中癌指數,作為後續追蹤依據 術後追蹤或疑似轉移時使用

針對忙碌現代人,或希望一次完成所有檢查的族群,本院推出「大腸癌全方位健康方案」,依需求與預算打造專屬健康守護計畫,完整照護更放心,包含基本款與進階款兩種彈性選擇,提供從基礎篩檢到進階影像檢查的完整服務,協助您更有系統的守護腸道健康。

1.基礎款(適合一般健康篩檢)

  • 糞便潛血檢查(政府補助對象可免費)
  • 大腸直腸外科專科醫師問診與風險評估
  • 大腸直腸外科專科醫師解說檢查報告與衛教建議

2.進階款(適合有家族史或檢查異常者)

  • 大腸鏡檢查(可選擇舒眠麻醉)
  • 客製化建議:依照個人年齡、病史、家族史提供合適的檢查方案,包括內視鏡檢查(大腸鏡)+ 結合CT、MRI、PET影像診斷 + CEA腫瘤標記檢查
  • 一站式照護:由專責大腸直腸科醫師解說報告 + 後續健康追蹤建議

大腸癌如何篩檢?

大腸直腸外科陳周誠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大多原自於結腸或直腸中的癌前息肉(異常生長)發展而來,若及早發現大腸息肉,便有機會在轉變為大腸癌之前將腫瘤切除,存活率可高達9成以上,有以下三種大腸癌的篩檢方式:

  • 糞便潛血檢查(FOBT):檢測糞便中是否有隱藏的血跡或血便的跡象。
  • 大腸鏡檢查:會使用更長、更細、更軟且靈活的內視鏡,檢查直腸內和整個結腸是否有息肉或癌症,並可發現並切除瘜肉,是最精準的檢查方式。
  • 電腦斷層掃描(CT)或正子攝影或下消化道攝影術:對於不適合接受大腸鏡的病患,可透過影像掃描檢查腸道健康,判定是否有癌腫瘤。

如何預防大腸癌?養成這些習慣降低風險!

  1. 多吃高纖食物:如蔬菜、水果、全穀類,幫助腸道蠕動。
  2. 減少紅肉與加工食品:高溫燒烤、醃製食品含致癌物,應適量攝取。
  3. 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
  4. 控制體重:避免過度肥胖,減少內臟脂肪堆積。
  5. 戒菸、戒酒:過量菸酒使免疫力下降,增加腫瘤風險。
  6. 定期健康檢查:40歲以上應每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50歲以上則建議接受大腸鏡檢查。

有疑似大腸癌症狀?立即預約澄清大腸直腸科檢查

根據國健署資料,民國103年推廣糞便篩檢發現約 10%-15% 的受檢者有大腸息肉或早期大腸癌。足以證實大腸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好,存活率高!如果您有持續腹痛、糞便異常、體重減輕等症狀,請趕緊就醫,建議直接掛號大腸直腸外科作評估檢查。

澄清醫院大腸直腸科,擁有最先進的內視鏡設備,與國健署長期合作推動的大腸直腸癌篩檢專案,多年來專注於大腸癌診斷與治療,幫助無數患者早期發現並成功治癒。提供直腸鏡檢或大腸鏡檢,選項包含門診無痛大腸鏡檢查,或透過精確的全腹腔電腦斷層掃描,守護您腸道健康!

大腸癌權威醫師推薦:陳周誠主治醫師

大腸直腸權威醫師推薦,中港澄清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陳周誠醫師,擁有豐富診療經驗,是台灣唯一榮獲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SNQ標章獎得主,專長於診治大腸癌、直腸癌、肛門疾病、大腸內視鏡檢查、腹腔鏡手術、化學標靶治療或細胞療法等,根據腫瘤大小、腫瘤位置、腫瘤侵犯程度,提供最適合的手術、最到位的藥物治療、最有療效之注射式營養補充服務,為患者腸道做足萬全的照護與把關,深獲中部民眾信賴首選。

|點擊預約:我要掛號大腸直腸科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