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腸癌發生人數每年1萬7千人,以每年310人次增加中,當出現大腸癌的前兆,若錯失發現與治療時機,極大可能會對腸道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傷。本篇由澄清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陳周誠醫師帶您了解,如何提早辨別大腸癌的前兆、主要症狀與高危險群、大腸癌該怎麼預防、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項,幫助民眾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常放臭屁,是大腸癌前兆嗎?
你是不是也曾經有這樣的疑問:「最近常常放屁特別臭,該不會是大腸癌吧?」其實,放屁是胃腸道運作的正常生理現象,主要來自食物被腸道菌分解發酵所產生的氣體。大多數情況下,這只是因為吃了某些容易產氣的食物,例如豆類、乳製品或高纖蔬菜,放臭屁並不等於是大腸癌前兆。
哪些狀況的放屁要特別注意?
如果你的放屁頻率明顯增加,且氣味異常惡臭,就該提高警覺,有可能是腸道菌種改變或腸道發炎或腫瘤的風險。
- 放屁異常臭:長期食物發酵會產生臭味,但若突然變得非常刺鼻。
- 頻繁放屁:腸道阻塞或腸道菌相失衡,會導致過量氣體產生。
- 伴隨腹部悶痛:如果持續感覺腹部有悶痛的感覺,且放屁無法緩解不適。
大腸癌症狀有哪些?4大常見徵兆別忽略!
大腸癌在早期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但隨著病情的進展或腫瘤的增長,會出現以下4大症狀,千萬別輕忽:
- 排便習慣改變:突然便秘、突發性腹瀉或兩者交替發生,或排便次數增加,但排不乾淨。
- 大便帶血、變細或顏色黑:鮮紅色或暗紅色血便,可能來自腸道內的出血。
- 持續腹痛或腹脹感:腸道內因腫瘤的阻塞,影響腸胃的蠕動功能。
- 體重不明原因快速下降:腸道因腫瘤影響代謝,使長期營養吸收不良。
哪些人是大腸癌高危險群?
- 年齡超過50歲: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上的族群,然而年輕族群仍有機會發生。
- 有家族病史:若直系親屬曾罹患大腸癌,風險會提高2倍至4倍或更多。
- 長期攝取高脂肪、低纖維食物:燒烤性肉類、加工食品吃太多,蔬果攝取不足。
- 肥胖、缺乏運動:體重過重、久坐不動,都會影響腸道正常機能。
- 長期吸菸、酗酒:菸酒中的有害物質,會導致細胞病變,誘發癌細胞增生。
- 有發炎性腸道疾病史:如大腸瘜肉、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等,提高罹癌風險。
大腸癌如何篩檢?
大腸直腸外科陳周誠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大多原自於結腸或直腸中的癌前息肉(異常生長)發展而來,若及早發現大腸息肉,便有機會在轉變為大腸癌之前將腫瘤切除,存活率可高達9成以上,有以下三種大腸癌的篩檢方式:
- 糞便潛血檢查(FOBT):檢測糞便中是否有隱藏的血跡或血便的跡象。
- 大腸鏡檢查:會使用更長、更細、更軟且靈活的內視鏡,檢查直腸內和整個結腸是否有息肉或癌症,並可發現並切除瘜肉,是最精準的檢查方式。
- 電腦斷層掃描(CT)或正子攝影或下消化道攝影術:對於不適合接受大腸鏡的病患,可透過影像掃描檢查腸道健康,判定是否有癌腫瘤。
如何預防大腸癌?養成這些習慣降低風險!
- 多吃高纖食物:如蔬菜、水果、全穀類,幫助腸道蠕動。
- 減少紅肉與加工食品:高溫燒烤、醃製食品含致癌物,應適量攝取。
- 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
- 控制體重:避免過度肥胖,減少內臟脂肪堆積。
- 戒菸、戒酒:過量菸酒使免疫力下降,增加腫瘤風險。
- 定期健康檢查:40歲以上應每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50歲以上則建議接受大腸鏡檢查。
有疑似大腸癌症狀?立即預約澄清大腸直腸科檢查
根據國健署資料,民國103年推廣糞便篩檢發現約 10%-15% 的受檢者有大腸息肉或早期大腸癌。足以證實大腸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好,存活率高!如果您有持續腹痛、糞便異常、體重減輕等症狀,請趕緊就醫,建議直接掛號大腸直腸外科作評估檢查。
澄清醫院大腸直腸科,擁有最先進的內視鏡設備,與國健署長期合作推動的大腸直腸癌篩檢專案,多年來專注於大腸癌診斷與治療,幫助無數患者早期發現並成功治癒。提供直腸鏡檢或大腸鏡檢,選項包含門診無痛大腸鏡檢查,或透過精確的全腹腔電腦斷層掃描,守護您腸道健康!
大腸癌權威醫師推薦:陳周誠主治醫師
大腸直腸權威醫師推薦,中港澄清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陳周誠醫師,擁有豐富診療經驗,是台灣唯一榮獲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SNQ標章獎得主,專長於診治大腸癌、直腸癌、肛門疾病、大腸內視鏡檢查、腹腔鏡手術、化學標靶治療或細胞療法等,根據腫瘤大小、腫瘤位置、腫瘤侵犯程度,提供最適合的手術、最到位的藥物治療、最有療效之注射式營養補充服務,為患者腸道做足萬全的照護與把關,深獲中部民眾信賴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