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幾乎每天在治療牙周病的醫師,發現大多數人對於使用牙線都有障礙。導致牙齒跟牙齒之間的齒間縫,往往都是最常罹患牙周疾病的地方。
臨床上點出牙縫清潔要再加強時,也常常遇到病患反駁說:「可是我每天很認真刷牙呀!」而會這樣說的病人其實分為兩類,一類是真的很認真刷刷得很乾淨,甚至牙齒都被刷凹、牙齦都被刷退縮了(←這又產生了另一種問題);另一類則是自己感覺很認真刷,但實際上都沒刷到該清潔的位置。不管哪一類,都有一個共同誤解,認為牙刷可以刷到所有地方。但實際上牙刷是清潔不到這些位置的,所以清潔牙齒總共需要兩種工具:牙刷和牙線。「牙線」用來清潔齒間縫,「牙刷」用來清潔牙齒的表面以及口腔黏膜。
由於牙線在使用上有一點挑戰性,所以病患會想要用替代的方式,於是就會問說:◆用漱口水可以嗎?◆用牙線棒可以嗎?◆用牙間刷可以嗎?◆用沖牙機可以嗎?讓我來一一解惑!
1. 用漱口水可以嗎? 答:不建議長期使用。
為什麼不建議使用漱口水作為主要的清潔工具?因為文獻指出長期使用漱口水會導致副作用,例如牙齒染色、味覺改變...等等。另外,就我個人的意見,口腔環境有好菌跟壞菌,保持良好的清潔口內菌叢會達成平衡(好菌佔上風),但使用漱口水會不會造成口內菌叢的不穩定,而重新平衡的菌叢是不是對於漱口水耐受性有所增強,這就需要更多基礎研究的論文來佐證了。由於有這些副作用和種種的不確定性,我還是建議用牙刷牙線物理性的清潔就足夠!不需要加入漱口水這類的化學性幫助。(當然如果是口內有傷口或是其他特殊情況就另當別論。)
2. 用牙線棒可以嗎? 答:看狀況,但一般不可以
牙線棒理論上是可以滿足清潔齒間縫的需求,但由於通常牙線棒的線都偏粗,在多次清潔齒間縫牙齒表面時,(一般我都建議一個面至少刮3下)往往會卡住或是斷裂,導致多次操作的意願降低。再者,牙線棒不像雙手操作的牙線一樣,可以用手指將線完整的貼附在牙齒上,線與牙齒表面接觸的範圍相對也較小,所以清潔的效率較差,死角也較多。最後牙線棒的握柄部分,在清潔後牙區時,也會因為臉頰的阻礙,而導致後牙區的齒間縫無法有效清潔。因此,牙線棒可以拿來清除食物殘渣,但無法有效完整的清除齒間縫。
3.用牙間刷可以嗎? 答:可以當作輔助工具
臨床上常見年輕人詢問這個問題,但事實上牙間刷是用在40~50歲以上的年紀,因為隨著年紀增長,牙齦會不斷的往根部退縮(被動性萌發)。因此牙縫的空隙會愈來越大,這才有讓牙間刷穿過的空間,如果是年輕人使用這項工具,往往會因錯誤使用而造成牙齦組織的傷害。不建議當作主要清潔工具,是因為齒間縫是一個類似三角形的空間,底部還有隆起的牙齦,如果只使用牙間刷做齒間縫的清潔,往往會有一些清潔的死角,不過如果是一些手眼比較不協調的病人,我就會建議使用牙間刷作為主要清潔工具,畢竟雙手操作的牙線是需要手眼協調性的。
4. 用沖牙機可以嗎? 答:可以當作輔助工具
沖牙機,有廠商也將其稱作「牙線機」,這產品的誕生,就是為了滿足齒間縫清潔不易的需求,但仍然建議當作輔助性工具使用,有人會問:如果手眼協調性沒問題的病患,應該以雙手操作的牙線為主嗎?每次被問到這個問題,我都會請病人做個實驗,「拿杯水靜置個幾天產生水垢後,再拿沖牙機去沖看看,如果可以沖掉那就是可以。目前是還沒有成功的案例,也或許是還沒人做過這個實驗。但至少,以目前我查到的相關論文,沖牙機的表現還是比較差的。
有些沖牙機標榜使用活氧水,可以有效「消滅」細菌,活氧水是否有這種效果,目前則是沒有發現相關的證據。
然而臨床上,牙線的操作教學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認為讓病患有動機使用才是首要目的。
所以在教學上簡略了很多細項,只教最重要的三點:
1.中指纏繞
2.使用大拇指或食指抵住牙線
3.以及以C字型完整的貼附在牙齒表面。
然後再提醒一個表面至少刮三次,一個牙縫有兩個表面。剩下的就是每次回診調整操作手勢,觀察下來以這種方式教學,效果蠻好的。
至於哪一牌的牙線比較好用,那就看個人喜好,每間都用看看就知道了。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有牙結石?如何避免牙結石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