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內科

自律神經失調會好嗎?與年齡有關聯? 原因、症狀、檢測、治療與藥物之說明一次告訴你

葉守正 主治醫師兼主任
分享:

自律神經是什麼

遍布全身器官、支配器官運作、維持身體機能,且不受大腦意志控制卻易受情緒左右的神經系統,掌管呼吸、心跳、體溫、排汗、分泌等等,組成為「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猶如油門與剎車,相互穩定平衡調節身體正常運作,交感神經負責血管收縮消耗能量、副交感神經負責血管舒張保存能量,兩者適切配合讓身心處在健康和諧狀態。

為何自律神經失調,失調定義為何

簡言之,分為兩類,第一類自律神經中交感與副交感不協調,常見情況是交感太靠近副交感,或功能下降,造成主要疾病有起立性耐受不良症(POTS);另一類是自律神經衰竭(衰壞),造成疾病有巴金森氏症、腸躁症、糖尿病病變及相關症候群等等。

失調原因來自外界環境壓力,或是天生性格特質造成,情緒處於緊張、焦慮、煩躁或是憤怒都會影響自律神經平衡,也可能因為不良生活習慣、飲食不正常或是有慢性病史而引起。

 

與老化、年齡有何關聯

第一類交感與副交感不協調,普遍發生在年輕人20-40歲,以女性為主;第二類自律神經衰竭則是發生於40-50歲的病患為主。

 

會有哪些症狀

由於自律神經遍布全身並掌管各種機能,一旦失調後顯現的症狀將相當多元,例舉包括:多汗、腹瀉、噁心、痠痛、頭痛、頭暈、耳鳴、關節乏力、喉嚨異物感、心悸、呼吸不順、手抖、皮膚發癢、手足麻痹、眼睛疲勞、口乾舌燥、胸悶、便秘、頻尿、失眠……等等,甚至影響情緒心理,結論來說發生在每個人身上表現不同。

第一類不協調引發起立性耐受不良症(POTS),症狀包括頭痛、腸胃不適、呼吸費力或急促、頭重腳輕、暈眩、胸悶、各種疼痛;第二類衰退的症狀則是口乾舌燥、腸胃脹、小便不順、沒性慾、溫度感覺異常、焦慮、低血壓、緊張恐慌、呼吸中止、睡眠障礙、白天嗜睡、肢體麻脹、抽筋,因此要特別提醒長輩如有跌倒現象或是糖尿病患者容易跌倒與暈眩,都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建議看診檢查。

 

失調怎麼辦、放任不管可以嗎

短暫失調影響不大,每個人可能都曾經因為工作旺季、突發狀況忙碌、生活插曲感到壓力或緊張,間接導致自律神經失調,一旦調適後症狀趨緩而復原就沒大礙;倘若長時間失調、生理症狀持續不適、影響心理負面感受,將會連鎖影響更多器官,例如長期失眠恐引起心肌梗塞機率提高,進而影響壽命;據統計百分之七十的帕金森氏症有合併自律神經失調問題,因交感神經過度緊張引起,建議及早諮詢就醫,讓專業醫師協助紓緩回復平衡。

自律神經失調看哪科

由於症狀多元且攸關各個器官部位,在自身判斷與檢查診斷較容易混淆,而誤解為其他類似症狀的疾病,因此如沒有長期慢性疾病或感染流行疾病情況下,發現有相關症狀,建議尋求神經內科、家醫科、身心科或精神科的醫療協助,由醫師專業看診判斷。

判斷檢測透過自主神經功能檢查,以侵入性生理儀器,可以簡單方便評估病患的自主神經功能,診斷標準如下三種檢查:心律變異率(HRV)、呼吸時呼氣中二氧化碳濃度(CO2)、姿勢改變時的血壓,整合臨床相關知識,來評估及診斷神經病變種類與嚴重性。

 

自主神經功能檢查如何進行

✓自律神經反射檢查

  進行常規自律神經反射檢查,一般包括 5-7個步驟(平躺、站立、深呼吸、過度換氣…等), 有時需因人制宜,一般需費時50~70分鐘,檢查過程簡單安全,但需要配合遵從檢查人員指示,進行動作的執行,以減少干擾訊號的產生,縮短檢查時間。

✓皮膚交感神經檢查

  將紀錄器貼在手、腳底,在手腕及額頭給予微量 電刺激,紀錄皮膚交感神經的反應情形,所需時間大約 15~20分。

→檢查前後需配合事項:

  ˙暫停安眠藥、鎮靜劑、感冒藥1~2天(如無法停藥,請於檢查前一天22:00前服用完畢)。

  ˙檢查前一小時,不飲用含咖啡因飲料。

  ˙不需空腹做檢查。

  ˙其它藥物正常使用

檢查完無特別注意事項,檢查報告需七天作業時間,可以在七天後選擇您方便時間,掛號原來的醫師門診,以詢問檢查結果,並和醫師討論您的病況。

|我要掛號:神經內科諮詢|

 

自律神經失調多久會好

籠統來說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是需要經過一個療程,大約3-9個月時間,但時間長短取決於患者的情況,包括病變種類、嚴重程度、是否對症下藥、治療配合度、引發因素的解決狀況等等,因此依然需要個別諮詢再行判斷,只要確實進行治療、醫病雙方有共識,失調會康復的。

澄清醫院中港分院神經內科在臨床自律神經功能檢查已發展十多年,兩大權威名醫:葉守正醫師、謝良博醫師領銜全主治醫護團隊,所有實驗室軟體都是自行研發設計出來,在中部地區是目前最具規模且完善的檢查室,經由非侵入性的儀器設備檢查,獲得相關的自律神經信息,以診斷及分析自律神經病變及其嚴重度。

推薦閱讀:中港澄清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團隊介紹

 

自律神經失調如何治療

對症下藥相當重要,自律神經失調大多伴隨生理與心理交互的影響症狀,分期急性、緩解、保養,視患者症狀程度調整藥物類型與用量,當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持續意味自律神經失去平衡,這是無法靠自身能力恢復,因此藉藥物先讓神經傳導回歸正常,才是自律神經失調治療重點所在,隨神經功能漸漸改善,藥量也跟著遞減直到不需用藥。

 

該服用什麼藥物

針對身體與心理不適,如單一方向處理效果會很有限,因此生理症狀會依照患者出現的情況進行開藥,例如抑制胃酸、心悸、頻尿、止痛、止暈等等藥品,關於常見失調者出現情緒表現,舉例恐慌、焦慮、憂鬱、罹病焦慮、飲食障礙或是創傷後壓力症等,亦會以藥物幫助情緒穩定,讓大腦休息,雙管齊下讓身體不適隨之改善。

 

|Q藥物是否產生依賴性,而無法停藥?|

同樣建議依照醫囑服用藥物,僅吃到有效劑量維持穩定效果即可,按時回診將自身情況隨時與醫師討論,症狀如穩定由醫師協助減量。通常速效、短效的安眠或鎮靜劑,依賴性較強,因此如感覺自己有藥物依賴,別忘了將情況告知主治醫生,進行最適當調整。

|Q吃藥會有副作用嗎?會不會傷身?|

每種藥物皆有其主作用與副作用,建議依照醫師專業診斷開立方式服用,切勿擅自增減或停用,依照失調病況的變化進行藥物搭配使用,如有疑慮請與你的主治醫師討論。

|Q自律神經失調會再復發嗎?|

每個人的復發機率不同,取決於失調原因以及治療後排除狀況,主因的解決情形,例如疾病史、個人心理狀況、身體健康情形、生活壓力等等,當感覺生理或心理不對勁,尋求專業管道協助也很重要,課程、諮商、情緒出口、健康檢查都有助預防與調適。

 

|我要掛號:神經內科諮詢|

 

 

延伸閱讀:

媒體報導-以為得了「怪病」 竟是自律神經失調

媒體報導-職場悍將變「病貓」

媒體報導-頻惡夢、流頭汗 恐是前期帕金森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