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 曾雪蒨】
台中一名53歲陳姓婦人有痔瘡病史,一年前出現血便,原以為是痔瘡出血,最近因為大便形狀變細才就醫,一檢查竟發現在接近肛門處直腸有一顆約四公分的腫瘤,切片確診是第三期直腸惡性腫瘤,為避免切除時破壞肛門括約肌後須終身掛便袋,醫師決定先以光子刀放射線治療合併化學治療縮小腫瘤。沒想到治療一個月後腫瘤已經消失,成功保住婦人肛門與自行排便功能。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羅元禎表示,接近肛門的直腸癌稱為低位癌,過去手術切除時可能連肛門都需切除,患者必須手術再肚子上開洞當腸造口,將直腸排出的大便排到體外的便袋中,對患者的心理與生活造成極大的困擾與不便。為了保留患者肛門與生活品質,術前同步化學及放射治療已是國際治療直腸癌的主流,陳婦就是該治療的受益者。
羅元禎醫師說,他將該個案狀況與癌症治療團隊討論後,建議該患者先實施化療和放射治療再進行手術切除,藉由化學與放射治療後讓腫瘤縮小,進而提高手術時保留肛門之機會,果然患者幸運在治療一個月後,4公分腫瘤已經消失,目前只要定期回診追蹤即可,暫時不需要開刀治療,更不需要面對可能失去肛門終身揹便袋的困擾。
「靠近肛門口的低位直腸癌,術前利用化療合併放射線治療,縮小腫瘤後再行切除保留肛門的治療程序,已是國際治療直腸癌的主流!」羅元禎醫師指出,根據國外的研究,低位直腸癌患者有10%的機會在接受這樣的治療後腫瘤完全消失,但預防腫瘤復發,通常依然建議最好還是在保留肛門前提下,將腫瘤基底部分的腸道切除,才是最完整保險的治療程序,即使不想手術也應每3~6個月定期回診,確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