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血管內科

“醫生說我需要放電池”… 淺談心臟節律器

孫德光 主治醫師
分享:
“醫生說我需要放電池”… 淺談心臟節律器

“醫生說我需要放電池”… 淺談心臟節律器


以下案例由真人真事改編,如有雷同,絕非虛構 …

一位近70歲的先生向來身體硬朗,某日開心的開著愛車出門兜風,路經某段風光明媚的省道,忽然間眼前一黑 … 意識回復時發現自車撞上省道旁的路樹,車頭全毀,經熱心路人報警119,消防及急救員將他移出駕駛座送醫。安全氣囊和安全帶幫了大忙,急診評估後發現肋骨斷了二根,但沒腦部或其他重要器官的傷害,可是急診醫師看著心電圖時皺著眉頭說: 伯伯,我們須要幫你會診心臟內科喔,你的心跳有時跳的太慢了,有可能是因此使你開車時暈了過去 …

隨著國內人口越來越高齡化,心律不整的問題也在銀髮族越來越常見。

正常的心跳值為每分鐘60至100下,因此心律不整的問題約略可分二大類型:心跳過快及心跳過慢。

一般心跳緩慢至每分鐘50以下時,會開始有一些不適,如疲累、頭暈、胸痛、心悸、氣喘、昏厥 等症狀,當醫生經由問診、理學檢查、血液檢查 (如血糖、電解質濃度、甲狀腺功能、藥物濃度等) 排除了身體代謝、迷走神經受刺激或交感神經受抑制或藥物使用的原因後,就是心律本身心臟電氣傳導的問題了,可以利用如靜態心電圖及24小時霍特心電圖幫助診斷 。

心搏過緩在藥物治療方面沒有顯著效果,僅急救時可經由靜脈注射給如atropine藥物可嘗試加速心跳。所以治療上終究是要依靠心臟節律器輔助心跳。

何謂心臟節律器呢?

它是一個附有電池的電子儀器,由節律器(pulse generator )、電極(electrode)及導線(lead)三部份所組成,電極在導線的前端安置在心臟裡面,導線連接節律器與電極,節律器以設定的速度將電刺激傳到心臟,幫助心臟維持規律的跳動。

心臟調節器置入的手術通常在心導管室內進行,藉由透視攝影輔助導線放置,全程以心電圖監測生命徵象,且不需全身麻醉。

心臟調節器植入位置在左側或右側鎖骨下皮下部位,局部麻醉後,醫師會切開一個約3到4公分的傷口,在鎖骨下方找到靜脈血管,將電極導線放入靜脈血管中,並在X-光透視下將電極導線放置在心臟血管內適當的位置,再於切開傷口內下方放置電池與導線,植入完成後將傷口縫合。植入過程約需1-3小時左右。裝置後醫護人員會密切觀察體溫、心跳、呼吸、血壓及傷口狀況,返回病房後,可以先喝開水或其他流質食物,若沒有不舒服的反應,可以開始進食固態食物。若無併發症,大部分的病患於隔天即可出院。

與心臟調節器共存,生活上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細節:

不要直接拍打及撫弄裝置心律調節器的部位、避免身體的碰撞、及避免重物壓迫心律節調器的部位(如:背包),以免造成功能不良,甚至造成電極導線脫落。一個月內植入側手臂避免提、推、拉超過5公斤的重物,平常應避免同側肩關節急速或劇烈運動(如:游泳、打籃球、拉單槓、網球、羽球、高爾夫球等)。遠離高伏特電壓變電箱、強磁場、雷達天線、大型電機馬達部位和強輻射能的地方。使用行動電話時請勿靠近心律調節器的部位或放在心律調節器上方胸前的口袋內,可利用非植入側的耳朵接聽行動電話或使用耳機。有些醫療措施仍有可能影響功能(例 核磁共振掃瞄、放射線治療、體外去顫整流治療、體外震波碎石術、電針灸治療 等等),故就醫時需向醫療人員告知。

心臟調節器置入後,技術人員會提供說明書及類似身分識別證一般的心律調節器識別證件,上有註明心律調節器之機型、種類及裝置日期。說明書及識別證應妥善保管,病人應隨時攜帶心律調節器識別證件,以便就醫或特殊狀況(如出國搭機前過金屬探測器時)得以出示。

因科技的進步,現在心臟調節器的電池容量至少可使用十年以上,但建議依醫師的安排每半年追蹤及接受測量,以助瞭解心跳的穩定性及蓄電量。

大部分的患者於接受治療後,除了以上提到的注意事項,生活品質都可以獲的改善,且避免不必要的意外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