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系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全解析:前側開 vs 後側開、手術流程、恢復期與注意事項

分享:

髖關節發炎、疼痛、磨損,原因來自年邁退化,長久使用造成軟骨漸漸損壞,盡早察覺讓醫療介入,骨科洪舜奕醫師說,經過專業診斷評估,給患者適切的診療方案,必要時採取人工髖關節置換,本文為您詳解治療方式,進一步了解手術治療的效果和進行方式,能幫助患者擺脫髖關節摩擦疼痛與不利行走的困擾。

人工髖關節的構造

人工髖關節主要由髖臼杯、髖臼墊片、股骨頭及股骨柄等四個部分組成,髖臼杯與股骨柄作為固定於骨骼的「地基結構」,一般採用生物相容性高的鈦合金製成,表面具有促進骨骼生長的噴砂塗層。負責關節旋轉滑動的結構為股骨頭(常用鈷鉻合金)與墊片(多用高分子量聚乙烯塑膠),墊片替代原先軟骨,減少磨損,亦有使用陶瓷材質以提升耐磨性。

什麼情況要換人工髖關節?

洪舜奕醫師提醒透過專業判斷進行建議,當髖關節的磨損與發炎程度達到相當標準,就會建議置換,而非隱忍很久導致跛行、無法站立甚至腿型變化才手術,凡是保守療法無法緩解疼痛,且影響日常生活品質時就建議評估進行。需要換人工髖關節的常見適應症包括:

  • 退化性髖關節炎:最常見的情況,通常軟骨磨損導致骨頭相互摩擦,產生劇烈疼痛。
  •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股骨頭因血液供應不足而壞死、塌陷,結構甚至變形。
  • 類風濕性關節炎:自體免疫疾病導致關節發炎和破壞。
  • 股骨頸骨折:高齡長者骨折嚴重且難以復位固定,影響血液供應。
  • 創傷性關節炎:因嚴重外傷或舊傷導致的關節結構受損。

點我,掛號洪醫師門診

什麼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全髖vs半髖

人工髖關節的置換範圍分為全髖半髖兩種形式,多數為全部置換人工關節,少數因為受傷或視自身結構仍完好,則採置換半髖的方式。

全髖關節置換術

同時置換股骨頭及髖臼兩部分,適用於髖臼及股骨頭均嚴重病變者,例如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或股骨頭壞死;能徹底解決關節問題,擺脫疼痛與改善功能。

半髖關節置換術

僅置換股骨頭,保留原生髖臼軟骨,適用於髖臼未受損或病變局限於股骨頭者,例如因跌倒導致的股骨頸骨折。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差異,前側開與後側開?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需在全身麻醉下進行,病患採側躺姿勢。洪醫師說明,傳統的人工髖關節手術多採「後側開」,但現在他採用更進步的「前側開」技術。

「前側開式」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從大腿外前側切入,醫師視野更清楚、手術更穩定,也能徹底清除骨刺等退化組織。由於關節角度更精準,能大幅減少脫臼風險,讓患者恢復更安心。

前側開式人工髖關節置換的優勢整理

  • 關節脫臼、人工關節掉出的風險相對更低
  • 精準清除痛點來源、有效改變承重介面
  • 術後當天即可行走、住院僅需3-5天
  • 原則預計一個月即可脫離助行拐杖

前側開式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流程

  • 將退化或壞死的股骨頭切除,並且清除髖臼的骨刺、發炎組織
  • 換上跟患者體型適合的髖臼杯、股骨柄
  • 關節的活動,需要新的物質,取代軟骨的介面,故會再使用襯墊、股骨頭
  • 洪醫師進行手術時會有高品質把關,關傷口前皆會進行關節活動測試的錄影,確保該位患者關節能彎到底、腳踝踢屁股、內轉外轉順暢,才能關傷口,同時術後讓病人迅速恢復,有助復健有信心。

點我,掛號洪醫師門診

人工髖關節耗材怎麼選擇?塑膠與陶瓷差異

人工髖關節的材質決定其使用壽命與磨損介面(股骨頭與髖臼內襯的接觸面),通常若為年輕或活動量大的患者,建議選擇「陶瓷對陶瓷」或「含維他命E的高分子襯墊」組合,以延長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並減少因磨損導致的二次手術風險。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前要做哪些檢查?

術前檢查的主要目的為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是否適合麻醉及手術,協助醫師規劃手術細節,以確保手術過程更安全順利,常見的檢查項目包括以下:

  1. X光: 可看出退化程度,關節間隙狹窄程度以及是否有骨刺
  2. 全下半身的關節測量術:可以量測關節變形的角度,雙腳長短的差異
  3. MRI核磁共振: 進一步需要的話可以安排MRI核磁共振,能檢查髖關節軟骨與關節唇是否受損,或是骨頭已經空洞化
  4. 抽血: 若懷疑因免疫疾病造成,能抽血輔助診斷
  5. 麻醉評估:麻醉科醫師詳細詢問病史,確定最安全的麻醉方式
  6. 骨科詳細問診及手術說明與同意書簽署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注意事項

1. 脫臼預防(術後 3 個月內)

  • 避免任何可能導致關節脫臼的危險姿勢:
    • 避免髖關節過度彎曲:坐下時膝蓋不可高於髖關節,建議使用高坐墊或馬桶增高器。
    • 避免內收:大腿不可交叉或夾緊。
    • 避免內轉:走路或躺下時,腳尖不可過度朝內。

2. 傷口照護

  • 保持手術傷口清潔乾燥,按時換藥。
  • 注意觀察傷口周圍是否有紅、腫、熱、痛或異常分泌物。
  • 若有感染跡象應立即回診。

3. 活動與復健

  • 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盡早開始復健運動。
  • 按時服用醫師開立的止痛藥和抗凝血劑,預防深部靜脈栓塞。

點我,掛號洪醫師門診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常見問題:

1. 人工髖關節可以用多久?

隨著材料科技(如高耐磨聚乙烯和陶瓷)與手術技術的進步,現代人工髖關節的平均使用壽命已大幅延長,尤其使用陶瓷與超耐磨塑膠墊片的裝置,壽命可達15至20年以上,仍視個人活動量及體重而有所略微差異。

2. 微創髖關節手術費用多少?健保有給付嗎?

  • 健保給付:健保針對人工髖關節有標準品給付(通常為金屬對傳統塑膠介面)。
  • 自費/差額:若患者選擇高階、低磨損的醫材(如陶瓷對陶瓷、陶瓷對高交聯聚乙烯),則需支付自費差額。這部分差額依醫院和選擇的耗材等級而異,建議術前諮詢醫院費用組。

3.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多久可以下床走路?

術後當日即可下床行走,搭配助行器做復健練習,走路就是最好的復健,積極確實的復健,術後大約兩到三週,即可漸漸脫離助行器,獨立行走,也能上下樓梯且蹲下。

4. 人工髖關節置換有風險嗎?

人工全髖關節手術有一些風險,主要包括:

  • 感染:手術中會清潔傷口,術後會給予預防性抗生素。
  • 關節鬆脫:骨質較差的病人可能出現髖臼杯鬆脫或股骨柄下沉。手術中會選擇適合的骨材大小,以及適當填補異體骨,以增加穩定度。

5. 置換髖關節後,能做哪些運動?

洪醫師建議,術後可多多走路,術後休養的完整時間約為三個月,因為骨頭也需要時間,生長到人工關節上,三個月期間只須要避免跌倒與過度負重,建議要復健練習肌力。

台中髖關節醫師推薦:洪舜奕主治醫師

洪舜奕主治醫師具備多年髖關節臨床經驗,曾任林口長庚醫院骨科專科醫師,專精於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同時在人工膝關節置換、關節重建與骨折創傷治療方面亦有深厚專業。特別是在影像診斷、復健規劃及微創人工髖關節技術上,累積了豐富成果,已成功協助眾多患者重拾行走自如的信心。

此外,本院醫療團隊合作緊密,從檢查、治療到術後復原,全程以病人為核心,提供專業照護與貼心陪伴,致力守護您的行動力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