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系

大腸息肉會變大腸癌嗎?醫師告訴你大腸息肉類型、症狀與檢查方式

分享:

很多人在健康檢查後被告知有「大腸息肉」,第一個反應常常是:「會不會變成大腸癌?」其實,大多數大腸息肉屬於良性,不需要過度擔心。澄清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陳周誠醫師提醒,大腸息肉與飲食習慣、年齡、遺傳及生活作息息息相關。透過定期的大腸鏡檢查,不僅能及早發現息肉,更能有效預防其進一步演變為大腸癌。

本篇文章將深入說明大腸息肉的種類、症狀與檢查方式,讓你對大腸息肉有更完整的認識。

什麼是大腸息肉?

大腸息肉是指因細胞增生而在大腸黏膜上形成的突起組織,當年齡增長後發生機率會明顯上升,在年長者中更為常見。

腸胃道都可能出現息肉,但大腸是最容易發現息肉的部位,特別是乙狀結腸與直腸也是進行腸鏡檢查時應特別注意的區域。

大腸息肉的種類與癌化風險

大腸息肉若小於 1 公分,大多無明顯症狀且屬良性。然而,少數息肉在被發現時可能已經相當大,甚至導致惡性癌化,進而發展成大腸癌,稱之為息肉癌化(POLYP CANCER SEQUENCE)。以下為大腸息肉的三種類型:

  • 腺瘤性息肉:這類息肉是最常見的,且有潛在的癌變風險。根據大小與形狀,腺瘤性息肉可進一步分為管狀腺瘤、絨毛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 增生性息肉:這類息肉通常是良性的,且不會轉變為癌症。它們通常較小,並且不需要特別的治療。
  • 惡性息肉:這類息肉已經轉變為癌症,並轉變為大腸癌的機率極高,需立即進行治療。

|點擊預約:我要掛號陳周誠醫師門診|

大腸息肉的形成原因

「為什麼大腸會長息肉?」在門診間很常被詢問的問題之一。其實,大腸息肉的發生原因除了遺傳外,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會有所影響,以下是幾項常見原因:

  • 遺傳體質:如果家族中有息肉或大腸癌病史,罹患息肉的風險相對較高。
  • 飲食習慣: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型態容易造成腸道代謝異常,增加息肉形成的風險。
  • 生活型態:長期缺乏運動、肥胖、抽菸、過度飲酒,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與息肉的形成有關。
  • 年齡因素:隨著年齡增長,尤其是50歲以上族群,息肉發生率明顯提高。
  • 腸道慢性發炎:長期慢性大腸發炎(如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也會提高息肉形成機率。

大腸息肉的好發族群

雖然大腸息肉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層,但以下族群更容易有大腸息肉的風險,更應留意腸道健康。

  • 年齡在50歲以上
  • 大腸癌或息肉家族史,特別是直系親屬中有人罹患大腸癌或息肉。
  • 罹患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等慢性腸道發炎疾病者。
  • 長期缺乏運動、飲食不均、生活壓力大或作息不規律者。

大腸息肉有症狀嗎?哪些徵狀要注意?

一般來說,大腸息肉初期常常沒有明顯症狀,但如果不加以處理,隨著時間的推移,息肉可能會增大,甚至轉變為大腸癌。

陳周誠醫師提醒,如果出現以下幾種狀況,就需要提高警覺:

  • 血便:糞便中出現鮮紅色或黑色血液。
  • 腹部不適:長期腹痛、腹脹或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 排便習慣改變:如腹瀉或便秘持續不斷。

|點擊預約:我要掛號陳周誠醫師門診|

大腸息肉要怎麼檢查?推薦無痛大腸鏡

無痛大腸鏡檢查是目前最有效發現大腸息肉與預防大腸癌的方法之一,主要利用內視鏡從肛門進入腸道,沿著腸道的管壁觀察是否有潰瘍、發炎、出血源、息肉或腫瘤等病變。

如果在檢查過程中發現病灶,檢測者可以進一步進行治療,如息肉切除、切片或電燒止血等,以降低大腸癌的發生機率。澄清醫院中港分院大腸直腸科擁有先進檢查設備,讓患者在檢查過程中感到更舒適,建議在50歲以上,每五年至少進行一次檢查。

中港澄清大腸直腸科,邀您定期檢查大腸息肉

根據國健署的資料,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如果您出現持續腹痛、糞便異常或體重減輕等症狀,建議直接掛號大腸直腸外科進行評估檢查。

中港澄清醫院的大腸直腸科擁有先進的內視鏡設備,並與國健署長期合作推動大腸直腸癌篩檢專案,多年來專注於大腸癌的診斷與治療,幫助無數患者早期發現並成功治癒。我們提供多種檢查選項,包括:直腸鏡檢查或大腸鏡檢查,選擇包括門診無痛大腸鏡檢查,或透過精確的全腹腔電腦斷層掃描,由經驗豐富的醫師團隊為您把關健康。

|點擊預約:我要掛號陳周誠醫師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