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息肉,聽起來或許有點可怕,但在中老年人中其實並不少見。根據統計,50歲以上的成人中,約三分之一的人會發現大腸息肉的蹤跡。常有人詢問:「 大腸長息肉一定要切除嗎?」大腸直腸外科陳周誠醫師表示,是否需要切除息肉,必須依據息肉的類型、大小與生長狀況才是決定的關鍵。透過本文可完整了解大腸息肉的手術方式、副作用以及術後的照護重點!
大腸息肉什麼情況需要切除?
並非所有的大腸息肉都需要立刻處理,如果息肉體積小,且醫師認為風險低,可能會選擇密切觀察;一但息肉有癌變特徵,為了降低大腸癌的風險,及早切除息肉仍是最有效的預防方式。
陳周誠醫師提醒,若出現以下三種情況,建議盡快安排大腸息肉切除手術:
- 1.超過1公分息肉:建議切除,以降低癌變風險。
- 2.腺瘤性息肉:較容易演變成大腸癌,因此通常需要切除。
- 3.數量多且有家族病史:醫師會建議腸道切除並定期追蹤。
|點擊預約:我要掛號陳周誠醫師門診|
大腸息肉切除手術有哪些選擇?
大腸息肉的手術方式依照息肉大小、位置及病理變化,本院大腸直腸外科提供以下四種手術選擇,適合不同大腸息肉類型,各有優點與可能的風險。
大腸瘜肉手術方式比較
手術名稱 | 適合類型 | 優點 | 可能風險 |
---|---|---|---|
內視鏡息肉切除術(Polypectomy) | 這是最常見的方式,透過大腸鏡左側內進行息肉切除,適用於小型或中型有蒂根性息肉(小於2公分) | 傷口小、恢復快 | 出血、穿孔機率低 |
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MR)(住院執行便於術後觀察) | 適用於較大的無蒂根性息肉(大於2公分),透過注射液體抬高息肉後切除,以降低腸壁穿孔風險 | 適用較大的息肉,可減少開刀機會 | 若息肉根部較深,仍有穿孔風險 |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住院執行便於術後觀察) | 當息肉更大、更深,且有早期癌變風險時,會使用這種進階技術,完整切除組織 | 可移除較深層的息肉,避免癌變 | 手術時間較長,適用較少數患者 |
腹腔鏡手術(Laparoscopic Surgery) | 當息肉過大(超過3至4公分),或已懷疑有癌變時,需完整切除病變部位,避免進一步擴散 | 傷口小、恢復快,比傳統開腹手術損傷低 | 需住院觀察,適用較嚴重的息肉狀況 |
腹腔鏡手術取代開腹手術,傷口小、恢復期縮短!
現在的微創手術技術相當進步,透過腹腔鏡手術已能取代傳統開腹手術,特別是大腸息肉經檢查屬於高風險類型,且需要進一步切除時,腹腔鏡手術會是首推的手術選擇,以下為三個主要優勢:
- 傷口小:只需幾個小孔即可完成手術,疤痕小,術後美觀。
- 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多數人在3-5天內即可出院。
- 疼痛感低:手術傷口較小,疼痛感也比傳統手術低。
大腸息肉切除有後遺症嗎?
大腸息肉切除手術風險低、後遺症少,但仍可能出現以下三種狀況:
- 輕微出血:術後數天內可能會出現少量血便,但通常會自然恢復。
- 腸道不適:短時間內可能有腹脹、排氣增加的情況。
- 腸穿孔(極罕見):發生機率低,但若術後腹痛嚴重,需立即回診。
大腸息肉切除後注意事項
術後1-2週內,建議避免劇烈運動、提重物,並遵循以下照護原則:
- 多休息:術後初期以靜養為主,避免腹部用力。
- 避免腹壓過大:如便祕、咳嗽用力等,以免影響腸道傷口癒合。
- 觀察大便狀況:若有持續血便、嚴重腹痛,應立即就醫。
大腸息肉切除後飲食原則
- 清淡飲食:避免油炸、辛辣、刺激性食物。
- 多喝水:幫助腸道蠕動,預防便祕。
- 適量膳食纖維:可幫助排便順暢,但術後初期建議先以低渣飲食為主,再逐步增加纖維攝取量。
如何預防息肉復發?
大腸息肉雖然可以切除,但如果不調整生活習慣,仍然有可能復發!預防大腸息肉復發,可透過以下四種習慣養成:
- 定期篩檢:50歲以上建議每3-5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
- 少吃加工食品:高脂肪、紅肉、加工食品可能增加息肉風險。
- 多攝取蔬果:富含膳食纖維的飲食,有助於腸道健康。
- 維持運動習慣:適量運動可幫助腸胃蠕動,降低腸道負擔。
大腸息肉切除看哪科?推薦中港澄清大腸直腸科
澄清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擁有最先進的內視鏡設備,與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長期合作推動的大腸直腸癌篩檢專案,多年來專注於大腸癌診斷與治療,幫助無數患者早期發現並成功治癒。
大腸息肉切除權威醫師:陳周誠主治醫師
陳周誠主治醫師擁有豐富診療經驗,是台灣唯一榮獲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SNQ標章獎得主,專精於大腸息肉診斷治療,透過內視鏡與微創技術,提供患者安全、高效的治療方案。如果你或家人有大腸息肉問題,建議及早掛號檢查與諮詢,維護腸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