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系

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什麼? 神經內分泌腫瘤成因、症狀、診斷與治療全解析!

分享:

您聽過「神經內分泌腫瘤」嗎?相信大部分人都很陌生,但它的威脅卻是不容忽視的,許多名人像是蘋果創辦人賈伯斯、資深藝人馬如龍,都是因此疾病而病逝的。到底什麼是神經內分泌腫瘤?本文由大腸直腸外科陳周誠醫師,解析成因、症狀、診斷與最新治療方式,幫助大家能更了解這個疾病!

神經內分泌腫瘤(NET)是什麼?發生部位?

神經內分泌腫瘤(NET)是一種會產生神經內分泌激素的腫瘤,可釋放組織胺、多胜肽和前列腺素,而影響身體生理機能。

神經內分泌腫瘤在多處器官都有可能發生,主要可分為大腸小腸直腸 、肺肝、胰臟、腸道 、卵巢及胸腺等類型,其中腸胃道佔60% 最常見;肺部則約 30%。

陳周誠醫師進一步解釋,原始消化管可分為前腸、中腸、後腸,其中,後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生在左大腸及直腸等部位,生長在黏膜下層,因此在大腸鏡檢查時可能較難察覺。

神經內分泌腫瘤是癌症嗎?

神經內分泌腫瘤屬於癌症的一種,具有惡性潛能,這類腫瘤可以出現在全身各處。由於大多數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生長速度較慢,過去曾被稱為「類癌」,但是高度惡性的神經內分泌癌仍有肝臟,肺臟,腹腔轉移的風險。

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危險因子

  • 年齡:好發於 40 至 60 歲族群
  • 性別:男性多於女性
  • 家族史與遺傳:若家族成員曾罹患,則可能具有較高風險。

由於神經內分泌腫瘤早期症狀不明顯,若有遺傳家族史等高風險族群,應定期健康檢查。

|點擊預約:我要掛號陳周誠醫師門診|

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症狀

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症狀,依據是否分泌過量血清素,胺類,前列腺素等,分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兩種,兩者在症狀表現上有明顯差異。

神經內分泌腫瘤: 功能性症狀

這類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佔25%,會分泌血清素,胺類,前列腺素等細胞激素,導致明顯症狀,功能性症狀可能包括:

  • 腹脹、腹痛、腹瀉
  • 臉部潮紅
  • 體重減輕
  • 心跳加快、呼吸急促

由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與其他疾病相似,容易被誤認,例如長期腹瀉可能被當成腸躁症、潮紅被誤認為更年期症候群。因此若症狀超過 3 個月未改善,應提高警覺。

神經內分泌腫瘤:非功能性症狀

這類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佔75% ,不會分泌荷爾蒙,通常無症狀或症狀不明顯。

患者經常在健檢時意外發現,或等到腫瘤變大、壓迫周圍器官,甚至轉移後才確診。由於症狀多變且不易察覺,建議高風險族群定期篩檢。

神經內分泌腫瘤如何診斷?

台灣每年約有 1,400 名新診斷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且每年發生率持續上升,隨著檢測技術的進步,醫師認知強化,其診斷率也逐漸提升。

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檢查,需要多種診斷工具搭配,以確認腫瘤位置、分化程度與是否分泌異常荷爾蒙。以下是主要的 5 大診斷方法:

  • 抽血檢查:檢測各種內分泌激素,荷爾蒙指數,如胰島素、胃泌素、升糖素等,評估是否分泌異常荷爾蒙,並監測腫瘤變化。
  • 驗尿檢查:作為血清素分泌型的診斷參考,適用於懷疑類癌症候群的患者。
  • 影像檢查:包括超音波、電腦斷層(CT)、磁振造影(MRI),用來定位腫瘤及評估擴散情況。正子攝影與生長抑素受體掃描能提高準確度。
  • 切片檢查:確診最重要的工具,透過內視鏡切片,分析腫瘤的類型、分化程度及惡性程度。
  • 內視鏡檢查:胃鏡、大腸鏡可直接觀察消化道內腫瘤,超音波則能精準偵測胰臟及腸胃道,比傳統影像檢查更敏銳。

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分級與存活率

神經內分泌腫瘤依細胞分化與惡性程度分為三個等級

  • 第一級(低度惡性):分化良好,生長較慢。早期發現並手術切除,5 年存活率 60%-90%,平均 16 年。
  • 第二級(中度惡性):分化良好但生長較快,可能局部擴散轉移。5 年存活率約 50%-75%,平均4- 8 年。
  • 第三級(高度惡性):分化不良,生長快速,遠端轉移。5 年存活率僅 25%-40%,平均 10 -12個月。

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方式

手術治療

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手術切除是最主要的方式。醫師會針對局部或可切除的腫瘤。依腫瘤位置與大小,可選擇傳統手術、腹腔鏡切除。若腫瘤靠近肛門且小於 1 公分,可經肛門腫瘤切除,較大或位置較高的腫瘤則需手術切除腫瘤腸道與吻合。對於多發處肝轉移多器官轉移的患者,可接受肽受體放射性核素療法(鑥-177 PRRT)治療不可切除的神經內分泌癌。

體抑素類似物治療

適用於無法手術的患者。可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促進細胞死亡,並幫助控制因荷爾蒙分泌異常引起的症狀,目前有新型長效注射凝膠,劑量僅 0.5ml,可降低注射疼痛,達治療效果。

標靶治療

透過阻斷腫瘤細胞,可抑制癌細胞增生與血管新生,減少腫瘤擴散。適用於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可單獨使用或與其他治療方式併用。

化學治療

透過藥物干擾癌細胞的生長與分裂。此治療多用於高惡性度或已轉移的腫瘤,可能與其他療法合併使用,以提高治療成效。

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新利器: PRRT治療輔以手術

神經內分泌腫瘤最新治療「PRRT治療」,台灣於 2023 年 1 月正式核准 PRRT 治療,對於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是一大福音,特別是術後復發、多處轉移或其他治療效果不佳的情況,不僅能緩解症狀、抑制或延緩腫瘤進展,甚至提升整體存活率。

PRRT治療,是將帶有放射性藥物的體抑素受體配體注射到體內,當放射性藥物與腫瘤結合時,就能精準釋放輻射、毒殺癌細胞。根據研究,患者接受 PRRT 治療後,3年存活率可達 80%,相較之下,傳統治療組的存活率僅 50%,足見 PRRT治療的效果。

神經內分泌腫瘤飲食建議

患者常見腹瀉、腹脹、腹痛等腸胃不適,不適合吃高纖食物,因為太多纖維反而可能加重腸胃負擔,飲食上需要特別留意。

  • 盡量不吃高纖食物:像是糙米、燕麥、全麥麵包、高纖蔬菜(如地瓜葉、芹菜)、水果(如鳳梨、橘子)等。
  • 避免乳製品:有些患者對牛奶會產生腹瀉反應,可視情況減少攝取。
  •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辣椒、咖啡、酒精、油炸或太油膩的食物,都可能刺激腸胃,讓症狀加重。

神經內分泌腫瘤要看哪一科?中港澄清大腸直腸科

當出現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症狀時,該掛哪一科?其實,神經內分泌腫瘤最常發生在腸胃道,因此大腸直腸科是診斷與治療的關鍵科別之一!神經內分泌腫瘤初期症狀不明顯,確診往往需要耗費時間,因此選擇專業的醫療團隊,幫助快速精準診斷,並得到適當的治療。

中港澄清大腸直腸科提供專業診斷,讓難以診斷的罕見疾病,透過內視鏡、影像學檢查,準確找出腫瘤位置及分級,並針對不同病況,提供手術、藥物、標靶或放射治療等個人化治療方式。

神經內分泌腫瘤權威醫師:陳周誠主治醫師

有神經內分泌腫瘤不怕!大腸直腸外科專業醫師陳周誠醫師,於2017年瑞士聖加侖發表混合型神經內分泌癌成果。2020年9月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更以高美濕地:河豚彈塗生物交疊比喻混合型神經內分泌癌並書於開場白。實為外科腫瘤學、詩經美學、台中在地化跨領域的展現。更足以證實陳醫師重視臨床實力,參與國際醫療交流,非只限於常見之大腸腺癌,更專長於神經內分泌癌治療。

陳周誠醫師陪你一起對抗「神經內分泌腫瘤」

專業醫療團隊,從診斷到治療全程陪伴,抑制腫瘤生長,恢復健康。

  • 專業手術治療—陳醫師擅長微創手術,針對腫瘤位置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保留器官功能,讓你恢復更快!
  • 多科整合診療—治療不只靠手術,還可能需要標靶、放射、荷爾蒙等治療,整合完整的治療計畫。
  • 精準診斷—透過內視鏡超音波、影像學檢查,精準確認腫瘤狀況,避免不必要耗時的錯誤診斷與治療。

|點擊預約:我要掛號陳周誠醫師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