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系

大腸癌初期怎麼辦?大腸癌早期治療新選擇「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分享:

現代人精緻飲食與生活習慣引發大腸癌的形成風險提高,根據最新的癌登統計數據,大腸癌已經成為國人癌症發生的首位,並且出現年輕化的趨勢,平均每13個人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然而,早期發現並治療大腸癌的存活率可高達9成,預防大腸癌,建議定期糞便潛血篩檢以把關健康,本文由胃腸科張安迪醫師解說「大腸癌初期治療新選擇-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完全切割腫瘤不留後患。

認識大腸癌的危險因子

隨著生活步調與習慣改變,罹患大腸癌也有部分原因與遺傳有關聯,經常接觸風險因子會增加發生機率,如能及早發現更能及時阻止惡化進程。

  • 年紀增長(尤以50歲以上族群)
  • 家族史遺傳
  • 抽菸、飲酒等習慣
  • 攝取高油脂、低纖維的食物
  • 常吃加工食品
  • 體重過重
  • 曾有慢性腸道的疾病史(尤其大腸部位發炎者)
  • 大腸道內有息肉者

|立即掛號:內視鏡手術特別門診|
 

大腸癌有前兆嗎?大腸癌有哪些症狀?

如有前述大腸癌的風險因子,都建議定期追蹤,安迪醫師提醒,依照主治醫師建議的檢查時程進行,假如出現大腸癌前兆症狀,更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大腸癌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隨著腫瘤增大,大腸癌症狀包括:

  • 排便習慣改變、便秘或腹瀉的現象
  • 血便、糞便中帶暗紅色血液
  • 腹部疼痛或是不舒服感受
  • 體重無故減輕
  • 容易感到疲憊無力

如何知道大腸癌轉移?

癌細胞如有轉移將會與其他器官的症狀密切有關,最常見的大腸癌轉移是來到肝臟、肺臟及淋巴結,而發生轉移,將會合併該器官的異常現象,大腸癌轉移症狀包含:肝臟的表現是在皮膚顏色、黃疸、眼睛泛黃或是腹部積水;肺部的表現則會呼吸喘、咳嗽、咳嗽帶血或是積水;淋巴結表現為淋巴處水腫、有硬塊等等

更精確的確認轉移部位需透過影像檢查,目前全身性正子攝影檢查是最精準的方式,可明確幫助醫師看見轉移細胞所在的部位。

大腸癌早期治療存活率高嗎?

大腸癌存活率與癌症的期別、腫瘤位置、腫瘤大小及治療的積極度都有很大的關係,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其存活率相對提高許多,以大腸癌而言有第0期(又名原位癌)及第1-4期。

大腸癌第1期存活率

大腸癌第1期,5年存活率有90%,惡性腫瘤在腸道內

大腸癌第2期存活率

大腸癌第2期,5年存活率有80%,腫瘤侵犯到腸道外黏膜脂肪層或肌肉層

大腸癌第3期存活率

大腸癌第3期,5年存活率大約60%,可能侵襲至腸道附近淋巴結

大腸癌第4期存活率

大腸癌第4期,5年存活率僅有20%,癌細胞擴散轉移至其他器官

大腸癌該如何診斷?

大腸癌可透過定期篩檢、或是有異常症狀發生以檢驗方式做診斷,方式包括:

  • 醫師指診檢查
  • 糞便潛血檢查
  • 大腸鏡檢查,進一步搭配切片化驗
  • 腹部超音波檢查
  • 電腦斷層掃描
  • 核磁共振攝影

|立即掛號:內視鏡手術特別門診|
 

大腸癌治療有哪些選擇?

如確認是大腸癌,醫師會依據當下情況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綜合患者的年齡、慢性疾病史、腫瘤的期別等各方面情況來決定,一般治療方式有如下解說:

大腸癌治療(一)外科手術

以直接切除方式,將腫瘤完整移除,通常會需要連同部分腸道做切除,犧牲掉健康的部分器官,以確保異常組織完全消滅。

大腸癌治療(二)放射治療

利用放射線的能量進行癌細胞的殺除,一次針對定位好的範圍做廣泛消滅,同時放射線也會殺到正常組織細胞。

大腸癌治療(三)化學治療

運用醫師開立足夠劑量的藥物,進行癌細胞消滅,而藥物成分會隨著血管跑遍全身,如此能使藥效廣域起作用,不過也會經過無癌細胞的器官產生作用。

大腸癌早期治療新選擇: 內視鏡黏膜剝離術

「內視鏡黏膜剝離術」是目前針對0-1期的腸癌新式治療選擇,以內視鏡經由自然人體孔道(肛門),進入病灶處做腫瘤移除的手術,極微創方式不會有額外開刀切口,能完整乾淨切除腫瘤異常組織。

|立即掛號:內視鏡手術特別門診|
 

內視鏡黏膜剝離術的特點

由於是從自然孔進行手術,因此沒有傷口需要費心照護,讓患者術後能快速復原、不留疤痕、手術當下出血量少、風險較低、侵入範圍小。

手術時同樣採全身麻醉,醫師運用直徑細小的器械,深入人體進到腸道處,內視鏡有放大鏡頭,可以精確地看到異常組織和正常組織分界線,將腫瘤自腸道黏膜層慢慢切剝開,完美分割不殘留

內視鏡黏膜剝離術的適應症

內視鏡黏膜剝離術,主要對於早期的消化道癌症皆適用,經專科醫師評估後可以即能施行,早期泛指癌前病變、原位癌、黏膜異常增生、腺瘤等等,位置包括消化道的食道、胃、大腸、十二指腸,須為腫瘤尚未轉移的時期。

內視鏡黏膜剝離術的成功案例

一名51歲婦人發現每日如廁次數變多,糞便散狀不成形,原以為僅腸胃不適,殊不知在診所做糞便檢查發現異常,趕緊來本院安排詳細大腸鏡與胃鏡檢查,在肝曲確認5公分大的一顆腫瘤,所幸0期原位癌就發現,安迪醫師為婦人進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成功保留右側健康臟器,完整切除腫瘤,阻斷演變為大腸癌的病變進程。

安迪醫師強調肝曲位置腫瘤容易被忽略,且如以傳統開刀切除,須將肝曲連同右側升結腸和盲腸都切掉,但「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則可以做到無外傷、保留臟器、加快康復速度

大腸癌早期治療 交給中港澄清張安迪醫師

在消化道有許多皺褶與視線死角,大腸癌的檢查診斷需要更有經驗的醫師方能準確判別異常情況,本院胃腸肝膽科的張安迪醫師來自中山醫大,曾任台大醫院、中國附醫的主治醫師,有豐富臨床經驗與內視鏡手術執刀經歷,不僅醫術高明,且視病猶親,問診不給壓力、能適切給患者更好的治療方案,以保留臟器與微創治療為優先考量,運用學識所能,全力幫助患者用快速重獲健康。

|立即掛號:內視鏡手術特別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