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事行政部門

中風急性後期醫療復健團隊陪伴病人走過復健黃金期

分享:

「腦中風」是指突發性的腦部某一區血管發生堵塞或破裂,造成該區腦細胞死亡或損傷,進而導致該區支配的肢體、認知、語言或吞嚥功能出現障礙。根據衛生福利部108年的統計資料顯示,腦血管疾病是國人10大死因第2到第4順位。面對腦中風疾病,可透過預防危險因子和控制慢性疾病、正確辨別急性腦中風症狀,及早送醫給予適當治療,才能大大降低腦中風的死亡與失能程度。然而愈來愈多的腦中風病患在急性醫療處置後可能出現失能情形,將大幅造成對醫療體系、家庭及社會照顧之負擔或依賴,故需儘早規劃「急性 後期之醫療整合照護模式」(Post-acute CarePAC)

當患者生命徵象及神經症狀穩定,則進入急性後期,醫療及復健團隊會評估復健的介入時機和適合的復健計畫,制訂以復健為目標的醫療照護,目標是在3-12週的治療期間,誘發神經功能恢復、重健患者的步態行走和運動能力、訓練日常生活自理、提升語言及吞嚥功能,加強獨立性,並配合使用輔具彌補身體喪失的功能。

中風急性後期醫療復健團隊陪伴病人走過復健黃金期

物理治療

46歲的張大哥,在外貿公司擔任管理職數年,此次因右側腦中風導致左側肢體偏癱、口齒不清,在進入PAC計劃並執行初次物理治療評估時,因偏癱無力僅能臥床、需要照顧者大量的協助,在9週的治療介入過程中,物理治療師透過姿勢平衡、肢體誘發、上下樓梯、走路穩定度及日常功能等訓練,讓個案最後得以成功站立,並使用拐杖助行,同時也細心地衛教家屬和照顧者返家後可協助個案執行之居家運動項目,個案於PAC計劃結束出院後,仍十分努力地繼續返院接受門診復健療程。

中風急性後期醫療復健團隊陪伴病人走過復健黃金期

職能治療

64歲的張伯伯,從事手工家具製造業20餘年,同樣因左側腦中風導致右側肢體無力、吞嚥困難等問題,進入PAC計劃後,職能治療師透過與伯伯及家屬的初次訪談、評估,了解伯伯先前的職能角色和活動參與情形並設定治療目標,透過神經發展動作療法、侷限誘發療法、雙側練習療法、鏡像治療等方式,並適時提供代償技巧及輔具介入,從一開始伯伯無法使用右手握住湯匙,到出院前可自行穿脫衣物、使用右手夾彈珠、握住水杯喝水、吃飯,伯伯和家屬都開心地感謝治療師,幫助他在出院後得以持續職能角色,提高日常活動參與度。

中風急性後期醫療復健團隊陪伴病人走過復健黃金期

語言治療

65歲的顏伯伯,今年9月份因腦幹中風送往北部醫院治療,病況穩定後轉至本院加入PAC計劃,語言治療初評結果顯示,除了左側偏癱之外,伯伯還有重度失語症及吞嚥困難,無法明確說出需求和意圖,喝水、吃飯都會出現嗆咳因而放置鼻胃管,經過9週的口腔敏感度刺激、口腔肌群訓練、吞嚥訓練和語言理解、表達訓練後,伯伯順利移除了鼻胃管,不但可以由口吃到夢寐以求的餛飩湯之外,還能使用口語表達自己的心情、想法,PAC計劃結束前夕,伯伯害羞地對治療師們說「謝謝老師,下次再見」,短短幾個字,讓彼此心中都充滿暖意。

 

透過PAC計劃,中風急性後期病患可在復健治療團隊介入之下持續高強度的復健,把握黃金復健期,提升病患未來的自理功能及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