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分泌新陳代謝科

關於甲狀腺亢進藥物治療

黃怡文 主治醫師
分享:

「葛瑞夫茲氏症」是最常見的甲狀腺亢進原因,每年我會遇到300個以上的病人,今天來聊聊相關用藥需要注意的地方:

 

(1)要治療多久?

這是最開始要講的,因為葛瑞夫氏症的患者對抗甲狀腺的藥物治療效果大都很好,所以很多人吃一年甚至半年就不再回診了! 這是錯的~~ 錯的~~

一個比較完整的療程,大概要服藥是一年半到兩年,依照醫囑停藥之後,至少要再追蹤一到兩年, 一旦診斷葛瑞夫氏症,至少要和醫師配合『三年』時間, 這個請一定要記得。若是按醫囑用藥、減藥、停藥後規則追蹤的患者, 復發率在三成以下,換句話說,好好和醫師配合,葛瑞夫茲氏症在三年左右痊癒的患者占七成以上喔!不要因一時方便,不按時回診, 造成之後甲狀腺亢進一再復發。


(2)要吃甚麼藥?

抗甲狀腺的藥物分成兩大類, azol類和PTU。 azole類是長效的藥物, PTU是短效藥物, 目前大部分醫師都用azole類藥物治療葛瑞夫茲氏症造成的甲狀腺亢進;PTU則通常是孕婦用,這裡我們暫不討論。azole類的藥台灣有兩種: methimazole 和 carbimazole, 大部分的院所只會選一種進。還好他們效果和劑量以及副作用都差不多。
下圖是carbimazole,我習慣用這個,因為有上面有3個U比較好描述

(3) 要吃多少?

起始劑量和診斷葛瑞夫茲氏症時的甲狀腺亢進程度有關, 多數診斷的患者一開始甲狀腺功能會在上限的兩倍以上,這時候 methimazole/carbimazole 可能會開一天三顆(最大劑量), 吃兩個星期到兩個月,之後減量成一天兩顆,再吃一段時間,再減成一天一顆。多數吃抗甲狀腺藥物滿一年的患者大概都是一天一顆的劑量,再來還可以再減成兩天一顆/甚至一個星期吃兩顆,通常一個星期吃兩顆時,若甲狀腺功能抽血檢查起來還是穩定, 就可以停藥了。 請注意!一天一顆methimazole/carbimazole 並不是醫師們常用的最小劑量! 請不要在一天一顆藥時就覺得自己好了,不必回診了。 這種之後又因為甲狀腺亢進復發跑回門診的機會,在一半左右, 比耐心減量後再停藥的人高不少。

 

(4) 只要吃 methimazole/carbimazole 就夠了嗎?

methimazole/carbimazole是甲狀腺亢進治療最主要的藥物,它們英文就叫 antithyroid drug(抗甲狀腺藥物), 簡寫成ATD。 其他藥物都是偏症狀治療,譬如心悸手抖很嚴重,會給inderal (心律錠)減緩這些症狀,會拉肚子的給一點止瀉藥,會脾氣很暴躁/晚上睡不著的會給一些情緒藥物甚至助眠藥物,所以在治療的初期,好好的敘述最讓你困擾的症狀,通常醫師可以開一些藥物讓症狀緩解。

 

(5)吃藥有甚麼副作用?

副作用兩種, 患者在意的和醫師在意的, azole類的藥兩種都有。 我們先看患者在意的,吃抗甲狀腺藥物會有10-15%的人會皮膚過敏,還好大部分過敏的程度不會太誇張,有些醫師會換抗甲狀腺藥物。可是對methimazole過敏的話, 吃carbimazole也會皮膚癢的機會大概一樣是七到八成,所以我個人習慣直接開立抗過敏的藥物解決皮膚癢的問題。反正抗甲狀腺藥物大概也就吃兩年,所以經過解釋後,多數的患者可以接受這樣不太嚴重但是有點惱人的副作用。

再來是醫師在意的副作用了! 所有~有用抗甲狀腺藥物的患者,我都一定會講這件事。第一次回診還會隨堂問答,到底是甚麼副作用讓醫師這麼重視?那就是白血球低下。正常我們人體白血球的指數大概是4000-10000,但是用了抗甲狀腺藥物之後,有些特異體質的人會造成嚴重的白血球低下,白血球的指數從正常會一直往下掉,掉到剩300到500 (正常的十分之一不到)。這時候就會嚴重的免疫力不足, 會莫名其妙重感冒、一直發燒,  所以!在服藥的前六個月,如果有發燒超過38.3度且超過兩天,一定要回醫院或去診所抽『白血球指數』, 超級重要一定要記得!如果白血球指數不到1000,要馬上停用抗甲狀腺藥物,並回診(或掛急診)施打升白血球的針,打針兩天之後白血球指數就會恢復正常了, 這種特殊的副作用發生的機會是千分之三,比率不是很高,但是因為很危險(想想免疫力和對細菌病毒的抵抗力剩不到正常人的十分之一), 一定要把這種可能性放在心上! 每個新陳代謝科醫師, 幾乎年年都會遇到甲狀腺亢進患者,服藥後白血球過低的特殊病患 (因為通常一年會看數百個甲狀腺亢進的患者)。所以一定會講,也請有用藥的大家, 一定要記得!!

 

(6)聽說吃藥會變胖,怎麼辦?

這絕對是誤會!體重下降是甲狀腺亢進的症狀,甲狀腺亢進治好了,新陳代謝的速度正常了, 當然會胖回來!肯定不是吃藥的關係,更不是藥物的副作用。不過確實甲狀腺亢進控制下來的患者, 體重都會慢慢回升到原來的狀態, 所以在治療期間,還是要常常提醒自己控制飲食。

備註提醒: 這篇以個人治療習慣為主,有疑問還是請和您的主治醫師討論唷!